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单纯性肾病好发于2-7岁儿童,表现为“三高一低”,治疗以激素为主,预后相对较好;肾炎性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儿童,有肾炎表现,治疗复杂,预后个体差异大,部分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需密切监测。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单纯性肾病:多因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好发于2-7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受损有关,导致选择性蛋白尿。
肾炎性肾病:除了存在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的基本表现外,还伴有肾小球源性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肾炎的表现,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二、临床表现区别
单纯性肾病: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典型“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高度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呈凹陷性)、高脂血症(血胆固醇>5.7mmol/L)、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一般无明显血尿和高血压表现。
肾炎性肾病:除有肾病综合征表现外,还会出现血尿(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多为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血压升高,学龄儿童血压≥130/90mmHg,学龄前儿童血压≥120/80mmHg;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肌酐清除率下降等。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尿常规:
单纯性肾病:尿蛋白呈阳性,以白蛋白为主,尿中红细胞一般<10个/高倍视野。
肾炎性肾病:尿蛋白阳性,且可出现较多红细胞,尿红细胞计数>10个/高倍视野。
肾功能检查:
单纯性肾病:早期肾功能多无明显异常,当病情进展到后期,大量蛋白尿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可能出现轻度肾功能指标异常,但一般肌酐清除率等下降不明显。
肾炎性肾病:常伴有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可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且随着病情发展,肾功能损害可能逐渐加重。
血清学检查:
单纯性肾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血脂显著升高,免疫球蛋白可降低,补体C3一般正常。
肾炎性肾病: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程度可能与单纯性肾病相似,但补体C3常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补体激活相关的免疫病理过程,且抗核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检查可能有异常,提示可能有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等相关因素参与。
四、治疗与预后差异
治疗:
单纯性肾病: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诱导缓解期常用足量泼尼松治疗,多数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敏感,经规范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
肾炎性肾病:治疗相对复杂,除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外,常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等,如环磷酰胺等,且病情容易反复,治疗周期较长,预后因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儿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预后:
单纯性肾病:多数患儿经正规治疗后可缓解,长期预后较好,少数可能复发,但总体肾功能损害风险相对较低。
肾炎性肾病:部分患儿病情迁延不愈,可能逐渐出现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长期密切随访监测。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儿在患病后的表现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在上述多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对于儿童肾病患者,尤其是低龄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监测措施,以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在治疗和护理中更要注重精细和安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损伤等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