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迁延性肾脏感染病,与细菌、机体因素相关,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样且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可通过尿液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控制感染、综合处理。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及影响
细菌因素: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可在肾盂肾盏部位定植,引发炎症反应。细菌的毒力、菌体结构等特性影响感染的发生与持续。例如,某些细菌具有特殊的菌毛结构,利于其黏附在肾脏组织表面,从而持续引发感染。
机体因素
年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时期若发生急性肾盂肾炎未彻底治愈,更易发展为慢性。儿童的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使其相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性别: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近,容易被细菌污染等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女性在性生活、月经期等特殊时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若感染未得到彻底治疗,就可能迁延为慢性肾盂肾炎。
生活方式:长期憋尿、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进而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例如,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细菌繁殖,细菌可逆行感染至肾盂肾盏。
病史: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且未规范、彻底治疗的患者,是慢性肾盂肾炎的高危人群。急性肾盂肾炎发作时,肾脏组织已经受到炎症损伤,若治疗不彻底,炎症持续存在并反复刺激,会导致肾脏间质、肾盂肾盏黏膜逐渐发生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进而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
病理改变
肾脏外观可表现为双侧或单侧肾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肾盂肾盏变形、狭窄。
镜下可见肾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组织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等。
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症状表现
泌尿系统症状: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相对急性肾盂肾炎可能较轻,也可无明显膀胱刺激症状,而以腰痛、腰酸等腰部不适为主要表现。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时,患者可能会有消瘦等情况。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慢性肾盂肾炎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肾脏功能长期受到影响,会干扰机体的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例如,肾脏的排泄功能、内分泌功能等受到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生长迟缓、血压异常等情况。
女性:慢性肾盂肾炎可反复影响女性的泌尿系统健康,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加重,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等。妊娠时,子宫增大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从而使慢性肾盂肾炎复发或加重,同时肾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对妊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低,病情更容易反复,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病情更加复杂。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盂肾炎时,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感染难以控制,同时肾脏病变也可能因血糖的影响而加重。
诊断相关要点
尿液检查:可见尿中有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等,尿细菌学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肾盂肾盏变形等;静脉肾盂造影也有助于发现肾盂肾盏的形态改变等,对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治疗相关原则
主要是积极控制感染,防止肾脏进一步损伤。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但需注意长期、规范用药,避免感染反复发作。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进行综合处理。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利于感染的控制和肾脏病变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