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乳腺癌),良性肿瘤细胞分化好、生长慢、有包膜,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癌细胞分化差、浸润生长,有多种特殊表现。诊断分别用超声等检查,确诊靠病理活检。治疗上良性肿瘤小无症状可观察,大或有症状手术;乳腺癌综合治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影响发病,有家族史等为高危人群,孕期哺乳期需谨慎评估乳腺肿瘤。
乳腺癌:属于乳腺肿瘤中的恶性肿瘤类型,是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侵犯周围组织并可通过淋巴循环、血液循环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进而危及生命。
病理特征
乳腺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与正常乳腺细胞形态相似,核分裂象少见,生长遵循正常组织的生长方式,通常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的包膜,对周围组织的破坏较小。例如纤维腺瘤,显微镜下可见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组成,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有序。
乳腺癌:细胞分化程度低,形态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包膜,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等。如浸润性导管癌,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条索状排列,可侵犯乳腺导管或间质。
临床表现
乳腺良性肿瘤: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一般无明显疼痛,肿块大小可因肿瘤生长情况而异,生长缓慢,在体检或无意中发现。比如纤维腺瘤,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质地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好。
乳腺癌:除了乳腺肿块外,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表现。早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单发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乳头溢液(血性等),晚期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相关表现。
诊断方法
乳腺良性肿瘤:常用乳腺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等情况,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乳腺钼靶检查对于纤维腺瘤等良性肿瘤也有一定诊断价值,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
乳腺癌: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占位性病变,并初步判断其性质;乳腺钼靶检查对于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等乳腺癌特征性表现有重要意义。确诊通常需要病理活检,可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重要信息。
治疗原则
乳腺良性肿瘤: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良性肿瘤,可定期观察,了解肿瘤的变化情况;如果肿瘤较大或有症状影响生活,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
乳腺癌: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综合制定。早期乳腺癌多采用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术后根据情况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晚期乳腺癌,主要以全身治疗为主,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乳腺良性肿瘤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出现纤维腺瘤等;乳腺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需重视乳腺健康筛查。
性别:主要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但发病率远低于女性。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乳腺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高脂肪饮食会改变体内激素环境,可能促进乳腺细胞的异常增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也可能影响乳腺健康。
特殊人群风险: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更密切的乳腺筛查;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发现乳腺肿瘤时需谨慎评估,因为孕期和哺乳期的生理变化可能影响肿瘤的观察和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