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和泌尿系统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液生化、自身抗体等)、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明确适应证和病理类型),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诊断慢性肾炎,明确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类型等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了解患者起病的缓急,有无水肿,水肿出现的部位(如眼睑、下肢等),水肿是否呈对称性、可凹性等;有无血尿,包括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等)或镜下血尿;有无蛋白尿,表现为尿液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等;有无高血压,部分患者可能在起病时就伴有血压升高;有无乏力、腰酸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需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如玩耍后易疲劳等;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可能会影响水肿等表现的判断。
2.既往史: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肾脏疾病史,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史,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可能继发引起慢性肾炎。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等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出现消瘦等情况;测量血压,多数慢性肾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
2.泌尿系统相关体征:检查有无水肿,重点检查眼睑、双下肢等部位;叩诊肾脏,了解肾脏大小等情况,慢性肾炎患者晚期可能出现肾脏缩小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体格检查的重点和方法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身体结构特点,检查时需更加轻柔、准确。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是诊断慢性肾炎的重要检查。可发现蛋白尿(尿蛋白定性阳性或定量>150mg/d)、血尿(镜下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或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示畸形红细胞为主),还可能有管型尿,如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尿常规指标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正常尿蛋白定量等指标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正常参考值范围判断。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评估尿蛋白的丢失量,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
3.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可能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4.血液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可导致低白蛋白血症;还可检测血脂等指标,多数患者会出现血脂升高。
5.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有继发性慢性肾炎的患者,需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以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疾病引起的肾炎。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了解双肾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慢性肾炎患者早期双肾大小可正常或稍大,晚期双肾体积缩小、实质变薄等。超声检查无创,可多次重复检查,对儿童等特殊人群较为适用。
2.CT或MRI检查:一般不作为慢性肾炎的常规检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肾脏有其他占位性病变等时可考虑进行,以进一步明确肾脏结构情况。
五、肾活检病理检查
1.适应证:当临床诊断不明确,如难以区分原发性慢性肾炎和继发性肾炎;病情进展较快;需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情况时,可考虑行肾活检病理检查。
2.病理类型:慢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上有所不同。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充分评估风险,谨慎操作。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慢性肾炎,并进一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理类型等,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