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活动、饮食调整)、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选降压药、定控制目标)、抗凝解聚、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防感染、慎用肾毒药、控血糖血脂)及中医中药辅助,需个体化方案长期随访监测以延缓肾衰、提高生活质量。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如散步等,避免过度劳累,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基本代谢和免疫力,促进病情稳定。
2.饮食调整: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优质低蛋白饮食较为合适,如肾功能正常但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d);若肾功能减退,则需进一步限制,降至0.6-0.8g/(kg·d),以减少肾脏负担,同时保证身体必要的营养供应。
钠盐摄入: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宜小于3g,避免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影响病情控制。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无明显水肿,水分摄入可不严格限制;若有水肿或少尿,则需限制水分摄入,防止加重水肿。
二、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1.降压药物选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例如,ACEI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减少肾小球内高压,减轻尿蛋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血压控制目标:一般建议慢性肾炎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若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但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肾脏灌注。对于有大量蛋白尿(>1g/d)的患者,血压控制应更严格,尽量低于125/75mmHg,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三、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
对于合并高凝状态的慢性肾炎患者,可使用抗凝和血小板解聚药物。如肝素、双嘧达莫等,这些药物有助于改善肾脏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从而保护肾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尤其要关注不同年龄患者的凝血功能差异以及有出血病史患者的用药风险。
四、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1.避免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各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诱发肾炎急性发作,加重肾脏损害。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的好发部位和表现有所不同,如儿童可能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则需警惕泌尿系统感染等,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慎用肾毒性药物: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在使用任何药物前,患者都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肾炎病史,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尤其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对肾毒性药物的敏感性更高,需特别谨慎。
3.控制血糖和血脂: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慢性肾炎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和血脂。高血糖会加重肾脏血管病变,高脂血症会影响肾脏血流和代谢,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如降糖药、调脂药)将血糖和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不同年龄和基础疾病状况的患者控制目标可能有所差异。
五、中医中药治疗
部分中医中药可能对慢性肾炎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一些具有健脾补肾、利水消肿等功效的中药,但需在正规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或加重肾脏负担。
慢性肾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等指标,以最大程度地延缓肾功能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