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心血管病,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有关,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靠病史、症状、心电图等诊断,治疗有药物、介入、手术等;心衰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综合征,发病涉神经内分泌激活、心肌重构等,左心衰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右心衰有体循环淤血表现,靠病史、症状、体征等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器械等治疗,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准确鉴别诊断与合理治疗。
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肌重构等过程。例如,心肌梗死等导致心肌损伤后,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代偿,但长期代偿会进一步加重心肌重构,使心功能进行性恶化。
临床表现
冠心病: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还可能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不典型(如表现为上腹痛、牙痛等)、心肌梗死等情况,心肌梗死时胸痛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心衰: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初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进而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还可伴有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少尿等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腹胀、食欲不振、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不同年龄段的心衰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心衰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心衰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基础疾病导致的心衰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如有研究发现女性在某些内分泌相关因素影响下,心衰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有其特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衰患者的病情;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衰的风险更高。
诊断方法
冠心病: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等缺血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此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在心肌梗死时会升高。
心衰: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如肺部啰音、心脏扩大等。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衰的重要检查方法,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LVEF降低是心衰的重要特征之一。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有助于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BNP或NT-proBNP升高提示心衰可能。
治疗原则
冠心病:治疗目的是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
心衰:治疗原则是纠正心衰的病理生理异常和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限盐等)、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等)、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利尿剂可减轻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症状,ACEI或ARB可改善心肌重构等。
总之,冠心病和心衰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