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由高血糖等致代谢、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早期有微量白蛋白尿,中期出现水肿、高血压,晚期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年龄、病程、血糖控制、合并疾病是危险因素,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功能检查、肾活检诊断,治疗控血糖、血压、血脂,预防需严格控相关指标、健康生活方式。
发病机制
代谢因素: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PKC)活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等代谢紊乱相关机制参与其中。例如,高血糖使葡萄糖进入多元醇途径,转化为山梨醇,导致细胞内渗透压改变,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肾血流量和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入球小动脉阻力降低,而出球小动脉阻力相对较高,使得肾小球内压力增高,长期如此会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
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间断性微量白蛋白尿,运动后尿白蛋白排泄增加,休息后可恢复。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持续性白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
中期:出现水肿,多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与低蛋白血症等有关。还可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且往往较难控制。
晚期:会出现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还可能伴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表现,如视网膜病变等。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上并无绝对的性别差异,但糖尿病病程等因素综合影响发病风险。
糖尿病病程: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血糖控制情况: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概率大大升高。例如,糖化血红蛋白>9%的糖尿病患者,比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7%)的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显著增高。
合并其他疾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促进肾小球硬化等病变进展;血脂异常可参与肾小球损伤等过程。
诊断方法
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24h)、微量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和大量白蛋白尿期(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24h)。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血肌酐升高、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随着病情进展,eGFR会逐渐降低。
肾活检: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明确病理类型等情况时,可进行肾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面: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来实现;控制血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调节血脂可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
预防方面:糖尿病患者应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监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功能等指标,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并及时干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适量运动等。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饮食上要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优质蛋白等的摄入。对于已有糖尿病的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更要密切监测血糖等指标,因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也可能增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