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一度、二度(含二度Ⅰ型与二度Ⅱ型)、三度,一度PR间期超0.20秒多无明显症状,二度Ⅰ型PR间期渐长伴P波不能下传多为功能性,二度Ⅱ型PR间期固定伴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易进展为三度且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三度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伴相关症状;病因有生理性(部分健康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病理性(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相关需关注病情进展,老年人常与冠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有关需重视基础疾病管理;治疗上一度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二度及三度伴明显症状或心室率过慢需植入起搏器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重视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老年人要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因素、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治疗及必要时接受起搏器治疗。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义及分类
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房室之间电信号传导出现异常的心脏疾病,依据传导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含二度Ⅰ型与二度Ⅱ型)、三度。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心房冲动均能传导至心室,心电图特征为PR间期超过0.20秒,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通常因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而被察觉。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表现为RR间期逐渐缩短,此型多为功能性,可见于正常人或有器质性心脏病者。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此型易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之间完全脱节,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分析
(一)生理性因素
部分健康人(如运动员)可能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2.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破坏传导系统结构,引发房室传导阻滞。
3.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导致传导阻滞。
4.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时期的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引发房室传导阻滞。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人群
儿童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相关,需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因儿童心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传导阻滞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应及时排查病因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房室传导阻滞常与冠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有关,需重视基础疾病的管理,定期监测心电图,若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起搏器植入等治疗,以维持心脏正常节律。
四、治疗原则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若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心电图变化即可。
(二)二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黑矇、晕厥等)或心室率过慢时,需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心率,保障心脏有效泵血。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缺血,心肌炎患者需进行抗病毒及营养心肌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家长需高度重视,及时带患儿就医明确病因,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影响心脏功能发育,同时需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变化。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有房室传导阻滞时,应注意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心脏相关指标,必要时及时接受起搏器治疗以保障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