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病变包括细胞增多(内皮细胞在急性肾炎时明显增生、系膜细胞在多种慢性肾炎中增多)和基质增加(系膜基质和GBM基质增加,不同年龄患者有差异);肾小管-间质病变有肾小管病变(细胞变性、坏死及管型形成,不同年龄患者影响不同)和间质病变(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同);肾血管病变常伴有肾动脉硬化,导致肾血管阻力增加影响肾脏功能,老年患者更易出现,不同性别患者概率无明显差异。
内皮细胞:急性肾炎时内皮细胞通常明显增生,数量增多,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因素相关,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变窄等改变,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较为常见,病理上可见内皮细胞增生等表现;对于有既往肾炎病史的患者,再次感染等情况可能诱发内皮细胞增生等病变复发。
系膜细胞:多种类型的慢性肾炎均可能出现系膜细胞增多,系膜细胞具有支持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吞噬功能等,其增多可能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等因素有关,会引起系膜区增宽等病理改变,影响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系膜细胞增多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系膜细胞增多,而中老年患者可能与慢性炎症持续刺激等相关。
基质增加:
系膜基质和肾小球基底膜(GBM)均可出现基质增加情况。系膜基质增加会使系膜区增厚,影响肾小球内环境;GBM基质增加可能导致GBM增厚等,常见于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在女性患者中膜性肾病相对有一定的发病特点,而不同年龄的患者,基质增加的进展速度等可能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基质增加进展相对缓慢但长期累积也会严重影响肾功能。
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小管病变:
细胞变性、坏死:慢性肾炎时肾小管可出现细胞变性、坏死等情况,比如近端肾小管可能因肾小球滤过改变等因素出现重吸收功能相关的细胞变化,不同年龄患者肾小管对损伤的修复能力有所不同,儿童肾小管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慢性损伤也会影响其功能;中老年患者肾小管功能本身随年龄有一定减退,再受肾炎影响则更易出现细胞变性、坏死等。
管型形成:肾小管内可形成各种管型,如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等,管型的形成与肾小管分泌的蛋白等成分以及尿液浓缩等因素有关,管型的出现反映了肾小管-间质的损伤程度,对于不同性别患者,管型形成的概率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患者由于整体生理状态不同,管型形成后对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身体代偿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耐受较轻的管型形成,但长期大量管型形成也会严重影响肾功能。
间质病变:
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内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是机体对损伤的免疫反应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活跃,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更明显但有时也能较快启动免疫调节;中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炎症细胞浸润可能相对局限但持续存在易导致慢性损伤。
间质纤维化:慢性进展过程中间质可逐渐发生纤维化,间质纤维化会破坏肾小管-间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肾脏的整体功能,年龄较大的患者间质纤维化进展相对较快,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而不同性别患者间质纤维化的进展速度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在一些激素相关因素影响下可能有不同表现,不过总体上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炎向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肾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慢性肾炎患者常可伴有肾动脉硬化,主要是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等出现动脉硬化改变,动脉硬化会导致肾血管阻力增加,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肾动脉硬化,而不同性别患者在肾动脉硬化的发生概率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男性可能因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相对更多等情况需关注肾动脉硬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