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和尿潜血阳性不一定是肾炎,其他可能导致的情况有生理性因素(运动性蛋白尿、发热、体位性蛋白尿)、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肾炎有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特点;需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检查等进一步检查,再综合病史、症状等进行诊断来明确病因以针对性处理。
一、其他可能导致尿蛋白和尿潜血的情况
生理性因素
运动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后可出现尿蛋白阳性,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例如,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机制可能与运动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有关,此时尿潜血一般无明显异常。
发热:发热状态下,机体代谢加快,可能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尿蛋白短暂出现,尿潜血通常也无特异性改变。儿童在感染性疾病发热时较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儿童的肾脏功能相对尚未完全成熟,对一些生理状态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体位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站立时尿蛋白阳性,平卧时尿蛋白阴性。其发生可能与肾静脉受压等因素有关,尿潜血一般正常。
泌尿系统其他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尿中出现蛋白和潜血。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较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感染时除了有尿蛋白、尿潜血外,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摩擦泌尿系统黏膜,可引起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同时可能因黏膜损伤出现少量蛋白。例如,患有肾结石的患者,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尿路黏膜,就会出现相关表现。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坏死、破溃等可导致尿蛋白和尿潜血阳性。中老年人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进行鉴别。
二、肾炎的相关特点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前驱于链球菌等感染后,除了尿蛋白、尿潜血外,多伴有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血清补体C3可降低等。儿童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好发人群,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史。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情迁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尿潜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血压也常升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尿蛋白和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进一步检查项目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评估尿蛋白的排出量,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为蛋白尿异常,定量越高提示肾脏损伤可能越重。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尿红细胞以畸形红细胞为主,多考虑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炎等肾小球疾病;如果以正常形态红细胞为主,多考虑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疾病。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对于判断肾炎等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儿童肾功能处于发育阶段,血肌酐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的正常范围标准。
肾脏超声检查: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结构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婴幼儿进行肾脏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诊断流程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初步筛选可能的原因,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运动史、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等。然后进行上述一系列检查,综合尿蛋白、尿潜血情况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如,若患者有前驱感染史,同时尿蛋白、尿潜血阳性,血补体C3降低等,多考虑急性肾小球肾炎;若患者有无痛性血尿,伴有泌尿系统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则需考虑泌尿系统肿瘤等。
总之,尿蛋白和尿潜血阳性不一定就是肾炎,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通过进一步的详细检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