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骨质疏松,包括肾脏内分泌功能异常致钙磷代谢紊乱、酸中毒影响骨代谢、营养不良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儿童肾脏病患者骨质疏松会影响生长发育,需积极治疗并注意营养补充;老年肾脏病患者本就骨骼退变,肾脏疾病加重骨质疏松,易致骨折风险增加,需预防跌倒、加强营养和适当运动。
一、肾脏内分泌功能异常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骨质疏松
(一)活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
肾脏是活化维生素D(1,25-二羟维生素D)的主要场所,肾脏疾病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产生1,25-二羟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1,25-二羟维生素D具有促进肠道钙吸收的作用,其生成减少会使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导致血钙水平降低。机体为了维持血钙平衡,会调动骨骼中的钙,长此以往,骨量丢失,引发骨质疏松。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存在活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的情况,研究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
(二)磷代谢紊乱
肾脏病患者常伴有磷代谢紊乱,多表现为高磷血症。血磷升高会通过一系列机制影响钙磷代谢和骨代谢。高磷血症会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分泌调节失衡,同时高磷与血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积在软组织,使血钙水平进一步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更多PTH,PTH可促进骨吸收,导致骨量丢失,引发骨质疏松。在慢性肾病患者中,高磷血症较为常见,研究发现慢性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的恶化,高磷血症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且高磷血症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相关。
二、酸中毒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
肾脏病患者常存在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可影响骨代谢。酸中毒时,机体为了缓冲酸负荷,会动员骨中的钙来中和酸,使骨钙释放增加。同时,酸中毒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基质的合成,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最终引起骨质疏松。例如,在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中,代谢性酸中毒较为常见,研究显示代谢性酸中毒的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无酸中毒的患者。
三、营养不良相关的骨质疏松
肾脏病患者由于食欲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常存在营养不良。蛋白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导致骨量减少。同时,营养不良也会影响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如钙、维生素等,进一步加重骨代谢的紊乱,引发骨质疏松。在长期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中,营养不良较为普遍,这类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四、激素水平变化与骨质疏松
肾脏病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雄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水平也可能出现异常(女性患者)。雄激素对维持骨量有重要作用,雄激素缺乏会导致骨量丢失;雌激素对女性骨代谢有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会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研究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男性患者雄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且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
特殊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肾脏病患者
儿童肾脏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时,除了上述肾脏疾病导致骨代谢异常的因素外,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儿童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肾脏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身高增长受限、骨骼畸形等。对于儿童肾脏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肾脏疾病,同时注意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但要避免过量补充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老年肾脏病患者
老年肾脏病患者本身骨骼就处于退变阶段,肾脏疾病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后,骨折风险增加,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对于老年肾脏病患者,在治疗肾脏疾病的基础上,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同时,要加强营养,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骨骼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