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血液检查可通过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尿常规(尿蛋白、尿红细胞)等初步判断;超声检查能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初步筛查结构性病变;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肾病重要;尿蛋白电泳可区分尿蛋白类型。肾穿刺活检对明确病理类型等重要但有创,会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
一、血液检查
肾功能指标:
血清肌酐(Scr):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肌酐正常值范围有所差异,成年男性血清肌酐正常值约53~106μmol/L,成年女性约44~97μmol/L。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清肌酐才会明显升高,所以早期肾病时可能肌酐仍在正常范围,不能仅依靠肌酐判断早期肾病,但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已有较明显损害。
尿素氮(BUN):尿素氮的升高可见于多种肾病情况,如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蛋白质摄入过多或分解代谢增加等。不过,尿素氮易受饮食、消化道出血等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也会升高,所以其特异性不如某些指标。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肌酐、年龄、性别等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肾病时eGFR可能出现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功能损害。
尿常规检查:
尿蛋白:尿蛋白阳性是肾病的重要线索。可以通过尿常规的定性检测初步判断尿蛋白情况,若定性为阳性,还需要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检查明确蛋白丢失量。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发热等也可能导致暂时性尿蛋白阳性,但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则提示肾脏可能有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常伴有蛋白尿。
尿红细胞:尿中出现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如IgA肾病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肉眼或镜下血尿。但尿红细胞增多也可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其他情况,需要进一步鉴别。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例如,慢性肾病患者肾脏可能出现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多囊肾患者肾脏内可见多个液性暗区等异常回声。超声检查能初步筛查肾脏有无结构性病变,如肾囊肿、肾肿瘤、肾结石等,但对于一些轻微的肾小球病变,超声可能无法直接发现,不过它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常作为肾病初步筛查的手段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肾脏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肾脏相对体积较大,结构与成人有一定不同,检查时需注意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三、其他相关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
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很重要。例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等,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常可检测到阳性结果。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自身抗体阳性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育龄女性患狼疮性肾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这类人群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肾病有重要价值。
尿蛋白电泳:
通过尿蛋白电泳可以区分尿蛋白是肾小球性还是肾小管性。肾小球性蛋白尿以中大分子蛋白为主,如白蛋白等;肾小管性蛋白尿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如β-微球蛋白等。这有助于明确肾病的病变部位,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尿蛋白电泳结果会有相应变化,医生可根据具体结果综合判断肾病情况。
虽然不做肾穿刺也可以通过上述多种检查手段从不同方面来推测肾病的可能,但肾穿刺活检(肾活检)对于明确肾病的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是微小病变型肾病还是膜性肾病等具体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不过,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但对于一些通过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肾活检是必要的。在考虑肾活检时,会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比如儿童进行肾活检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充分告知家属相关风险后再做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