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年龄性别、起病情况、既往病史及生活方式;体格检查重点查腹部和营养状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炎症标志物和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X线钡剂造影、CT及CTE、MRE;内镜检查有结肠镜及小肠镜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生活方式因素: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有特殊的饮食结构,比如是否长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是否有素食或特殊节食情况等,某些饮食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健康。还要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包括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包块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有左下腹压痛,克罗恩病患者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还可能触及腹部包块等。同时会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存在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查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指标。炎症性肠病活动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贫血的类型和程度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营养状况等。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黏液、脓血等。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有出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肠道黏膜的损伤程度。
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这两项指标在炎症性肠病活动期通常会升高,可作为疾病活动度的监测指标之一。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炎症时迅速升高;ESR也会在炎症状态下加快,它们的升高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自身抗体检测:例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与克罗恩病相关,检测这些自身抗体有助于区分炎症性肠病的类型。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了解有无肠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等情况,但对于肠道病变的细节显示不如其他影像学检查清晰,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X线钡剂造影:对于溃疡性结肠炎,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粗乱、颗粒样改变,晚期可出现肠管狭窄、缩短呈铅管样等表现;克罗恩病则可见肠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鹅卵石征、肠管狭窄、瘘管形成等征象。不过,X线检查可能存在一定的辐射,且对于肠道黏膜的细微病变显示有限。
CT及CT肠道成像(CTE):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壁的增厚情况、肠腔狭窄、腹腔脓肿、瘘管等病变,对于评估炎症性肠病的肠道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有重要价值。CTE通过口服和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肠道充盈,能更好地显示肠道的形态结构。
磁共振肠道成像(MRE):具有无辐射、多平面成像等优点,对肠道病变的评估与CTE相似,可用于观察肠道炎症、狭窄、瘘管等情况,尤其适用于对辐射敏感的患者,如儿童、孕妇等。
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直肠、乙状结肠等部位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从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克罗恩病可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多发性溃疡,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呈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结肠镜检查还可以取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肠道黏膜的炎症性质、有无肉芽肿形成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小心,确保检查安全。
小肠镜检查:对于怀疑累及小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小肠镜检查,包括胶囊内镜或双气囊小肠镜等。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患者,但对于小肠病变的观察可能存在一定的盲区,且不能取活检;双气囊小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病变并进行活检,诊断价值更高,但属于有创检查,操作有一定难度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