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护理需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并发症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及肾功能指标;饮食护理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等摄入;用药护理需注意降糖药和护肾药的选择及反应;并发症护理涵盖高血压和感染的护理;心理护理要关注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疏导。
一、病情观察
1.一般情况观察:密切关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要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糖尿病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对病情有一定影响,需留意相关指标变化。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烦躁等异常,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存在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肾功能相关指标观察:定期监测患者的尿常规,关注尿蛋白的变化情况,尿蛋白量的增减能反映肾脏损伤的程度。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也是重要观察内容,这些指标的升高提示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病程长,肾脏损伤可能逐渐累积,需更频繁地监测这些指标。
二、饮食护理
1.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鱼类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0.8-1.0g/kg体重;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时,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6-0.8g/kg体重,且优质蛋白占比应更高。不同年龄患者对蛋白质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兼顾肾功能情况;老年患者由于代谢减缓等因素,蛋白质摄入需更精准把控。
2.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提供身体所需能量,但要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食品等。脂肪摄入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控制动物油的摄入,增加植物油的摄入比例。对于有肥胖情况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总摄入量,以达到控制体重、减轻肾脏负担的目的。
三、用药护理
1.降糖药物: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例如,一些传统的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不同年龄患者对降糖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儿童使用降糖药物需特别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肾脏影响小且适合儿童的降糖方式;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护肾药物:若使用护肾药物,需了解其作用机制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使用改善肾循环药物时,观察患者血压、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四、并发症护理
1.高血压护理:糖尿病肾病常伴有高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130/80mmHg。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调整,儿童患者血压控制需兼顾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避免出现脑供血不足等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6g;指导患者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和强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如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选择散步等轻度运动。
2.感染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免疫力较低,易发生感染。注意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预防措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老年患者要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若发生感染,要及时就医,合理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生素。
五、心理护理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老年患者可通过陪伴、倾听等方式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