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超声、CT、MRI检查的相关表现。超声检查可见肾脏大小改变、实质回声改变及血流情况异常;CT检查有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密度不均匀;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肾脏结构且可见肾脏信号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且与病情相关。
一、超声检查表现
1.肾脏大小改变
早期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大小可正常或轻度增大。随着病情进展,肾脏体积可能逐渐缩小。对于儿童患者,肾脏体积缩小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因为肾脏的正常大小与儿童的生长阶段密切相关,过小的肾脏可能提示肾功能持续受损。在成年患者中,肾脏体积缩小也是肾功能减退的一个影像学表现指标,反映了肾实质的萎缩。
肾脏实质回声改变: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脏实质回声往往增强。这是因为肾实质内的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导致肾组织的声学特性发生变化。与正常肾脏实质回声相比,增强的回声提示肾实质结构的异常,儿童患者由于肾脏本身处于发育阶段,回声改变可能对其肾功能的评估更为关键,因为儿童的肾脏生理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回声增强可能预示着不同的病理发展进程。
2.肾脏血流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肾脏血流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存在肾动脉血流阻力增加,表现为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的比值(RI)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RI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肾脏血管阻力相对成人较低,当RI升高时,提示肾血管受累,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肾功能。在成年患者中,RI升高也是评估肾缺血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肾缺血会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二、CT检查表现
1.肾脏形态改变
肾脏轮廓可能不规则。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实质的不均匀萎缩,会导致肾脏表面不光滑,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在儿童患者中,肾脏形态的不规则可能影响其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因为肾脏的正常形态对于维持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等功能至关重要。成年患者肾脏轮廓不规则也提示病情的慢性进展,肾实质破坏较为严重。
肾脏体积变化:与超声检查类似,CT检查也可发现肾脏体积缩小,尤其是双肾体积对称性缩小较为常见。这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典型表现,体积缩小反映了肾实质的大量丢失。对于有长期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的患者,CT下肾脏体积缩小程度往往与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
2.肾实质密度改变
肾实质密度不均匀。由于肾实质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瘢痕形成以及炎性病灶等,导致肾实质的密度不一致。在增强CT扫描时,这种不均匀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正常肾实质在增强扫描时会有均匀的强化,而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实质强化不均匀,部分区域强化不明显,提示这些区域的肾单位功能受损严重,血供减少。儿童患者由于肾脏的代谢和修复能力与成人不同,肾实质密度不均匀可能对其未来的肾功能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三、MRI检查表现
1.肾脏结构显示
MRI可以多平面成像,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能更好地观察到肾皮质和髓质的改变。肾皮质可能变薄,髓质与皮质的界限可能变得模糊。这是因为肾实质的萎缩和病变导致肾组织结构的紊乱。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显示的肾脏结构改变在评估病情时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患者的肾脏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影响,可能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结构异常表现,而这种结构异常又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关联。
2.肾脏信号改变
T1加权像上肾实质信号可能减低,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则较为复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实质内的病理改变导致组织的含水量、细胞外基质成分等发生变化,从而引起MRI信号的改变。T1加权像信号减低提示肾实质内的蛋白含量增加或细胞成分减少等情况;T2加权像上的信号变化则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理改变来分析,可能提示有水肿、炎性渗出等情况。在儿童患者中,MRI信号改变对于早期发现肾脏病变和评估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儿童的肾脏生理特点使得MRI在观察其肾脏病变时具有独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