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出现少尿的原因包括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感染、血压波动、肾毒性药物使用等可致)、肾小管功能障碍(钠水重吸收异常、肾小管-间质病变影响等可致)、尿路梗阻相关情况(血块或血栓阻塞、尿路外压迫等可致)及其他因素(液体摄入不足、高分解代谢等可致)。
一、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
1.急性加重因素
感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慢性肾炎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是常见诱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使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从而出现少尿症状。成年人慢性肾炎患者若发生肺部感染等,也可能促使病情恶化出现少尿。
血压波动:年龄较大的慢性肾炎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可引起肾小球内高压,破坏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而年轻患者血压波动同样可能影响肾小球滤过情况。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盐饮食等导致血压不稳定的慢性肾炎患者,更易因血压波动出现少尿。
肾毒性药物使用:有慢性肾炎病史的患者,若不遵医嘱自行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会加重肾脏损伤,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引发少尿。不同年龄患者对肾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儿童肾脏发育尚未成熟,更易受肾毒性药物影响出现少尿等肾脏功能异常。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1.肾小管重吸收异常
钠水重吸收改变:慢性肾炎患者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钠水的重吸收能力发生变化。在一些情况下,如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减少,会使尿量减少。对于患有慢性肾炎的老年人,本身肾功能有所减退,肾小管功能障碍时更易出现少尿情况。而年轻慢性肾炎患者若肾小管功能出现异常,也会因钠水重吸收异常导致少尿。长期患病且生活方式不良(如大量饮酒等)的慢性肾炎患者,肾小管功能障碍可能更严重,少尿症状更易发生。
肾小管-间质病变影响:慢性肾炎病情进展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病变,影响肾小管的正常功能,导致尿液浓缩稀释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少尿。不同性别慢性肾炎患者在病情发展到肾小管-间质病变阶段时,少尿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患者对病变的耐受和表现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病变影响出现生长发育相关的伴随症状,而成年患者可能更关注肾功能相关的其他症状。
三、尿路梗阻相关情况
1.血块或血栓阻塞
肾脏内凝血相关: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局部可能存在凝血-纤溶失衡情况,形成血块或血栓,阻塞尿路。对于患有慢性肾炎的患者,若存在高凝状态,如病情活动时,更易形成肾脏内的血块或血栓导致尿路梗阻,出现少尿。不同年龄慢性肾炎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多,凝血功能更易出现异常,而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出现,但一旦出现高凝情况,对肾脏的影响可能更严重,导致少尿等症状。
尿路外压迫:某些情况可能导致尿路外压迫,如周围组织的肿瘤等压迫尿路,但这相对较少见。对于慢性肾炎患者,若合并有尿路外组织的病变导致压迫尿路,也会引起少尿。不同年龄患者尿路外压迫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发育异常等导致尿路外压迫,成年患者可能因后天的肿瘤等疾病导致,而老年人可能因多种慢性疾病共存增加尿路外压迫的风险,出现少尿时需排查是否存在这种情况。
四、其他可能因素
1.液体摄入不足
不同人群情况:对于慢性肾炎患者,若因各种原因液体摄入不足,如老年人可能因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主动饮水减少;儿童患者可能因家长护理不当等导致液体摄入不足,都会使尿量减少,表现为少尿。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或进行大量运动后未及时补充液体的慢性肾炎患者,液体摄入不足的情况更易发生,从而出现少尿。
2.高分解代谢
特殊病情阶段:在慢性肾炎病情急剧恶化阶段,可能出现高分解代谢情况,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增多,肾脏负担加重,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功能,引起少尿。不同年龄慢性肾炎患者在病情出现高分解代谢时,预后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病情进展更快,而成年患者若能及时干预,可能病情发展相对可控制一些,但都需要密切关注少尿情况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