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脏功能结构异常的疾病,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等,病理生理是供需失衡致心肌缺血及重构,表现有典型和不典型症状,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分药物、介入、外科,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
心肌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使心肌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心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疾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二、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动脉壁上会逐渐沉积脂质等物质,形成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会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老年阶段更易受其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冠状动脉痉挛:某些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如吸烟、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可导致冠状动脉暂时性收缩,引起心肌缺血。年轻人群中因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等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其他少见病因:如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炎等,相对较为罕见。
三、病理生理机制
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心肌的血液灌注减少,在心脏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心肌的供氧和需氧之间失衡,就会引发心肌缺血。长期慢性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重构,心肌细胞发生凋亡、纤维化等改变,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心绞痛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心绞痛有时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
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2.不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能以这些不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2.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观察心电图变化,若运动中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但对于年老体弱、运动受限的人群,需谨慎进行。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
六、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等。
2.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如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开通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3.外科治疗: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
七、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一定时间,如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
2.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管理血糖,预防并发症对心脏的影响;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药,将血压稳定控制。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早期发现心脏相关问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