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肾活检病理检查。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及前驱感染史;实验室检查有尿液检查见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血液检查见肾功能轻度受损、血常规异常、血清补体C3明显降低、ASO升高;影像学检查有肾脏B超见肾体积等情况及其他部位超声;肾活检病理在临床表现不典型等时考虑,表现为肾小球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炎症。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
血尿:约40%-70%的患者会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外观可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多见于起病初期;镜下血尿则更为常见,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镜下血尿的表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能数周或数月。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仔细观察其尿液变化及一般状态。
蛋白尿: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左右,但也有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需注意与其他肾脏疾病鉴别。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大量蛋白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水肿:常为首发症状,多见于眼睑及颜面,晨起时明显,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水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有关。在儿童中,水肿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异常,需关注其肢体肿胀情况及体重变化。
高血压:约80%的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儿童患者也较为常见,一般为轻至中度高血压,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脑病等并发症。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2.病史采集
前驱感染史:发病前1-3周常有链球菌等感染史,如呼吸道感染(多为扁桃体炎等)、皮肤感染(多为脓疱疮等)。不同年龄人群前驱感染的好发部位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呼吸道感染相对更常见,而皮肤感染在夏季等皮肤易受损环境下可能增多。要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感染情况及感染部位、持续时间等。
二、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除了血尿、蛋白尿外,还可见管型尿,如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对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特异性。红细胞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特征之一。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助于评估蛋白尿的程度,为病情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2.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可轻度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情况。肾小球滤过率(GFR)也会下降,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储备相对较好,但急性发病时仍可能出现GFR明显下降。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贫血,与水钠潴留导致血液稀释有关;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如有感染灶存在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升高情况。
血清补体:血清补体C3常明显降低,于发病6-8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实验室特征之一。C4也可降低,但不如C3敏感。不同年龄患者补体变化规律相似,但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可能影响补体变化的个体差异。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多数患者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但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感染后ASO升高不明显,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B超:可见肾脏体积正常或轻度增大,皮质增厚。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形态、大小及结构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肾脏结构性病变,如肾脏肿瘤、先天性肾脏畸形等。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多次重复进行,对评估肾脏病变有重要价值。
其他部位超声:如怀疑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可进行相应部位的超声检查,了解积液情况及性质等。
四、肾活检病理检查
1.适用情况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血尿、蛋白尿持续时间较长,或病情进展不明确,或需与其他肾小球疾病鉴别时,可考虑行肾活检病理检查。肾活检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炎症,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数目增多,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后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