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中微小病变型肾病与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有关,儿童高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感染等因素有关,男性易患且劳累、感染等增加风险;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与免疫复合物持续沉积及补体系统异常激活有关,中青年多见;膜性肾病与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有关,中老年高发。继发性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育龄女性,过敏性紫癜儿童青少年易患)、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病程长易致肾病综合征,老年人易患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相关肾病综合征)、药物及中毒因素(长期用含金制剂等药物、接触重金属中毒可引发)。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形成原因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儿童是高发人群,其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相对更容易出现免疫调节异常引发微小病变型肾病。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多种因素可导致,感染因素是其中之一,细菌、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系膜区出现增生性改变。男性相对更易受其影响,可能与男性的免疫遗传因素等有关,且生活中长期处于劳累、感染等状态会增加发病风险。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持续存在并沉积在肾小球有关,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也参与其中。该类型在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其发病过程中免疫因素贯穿始终,自身免疫调节失衡是关键因素之一。
(四)膜性肾病
自身抗体与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是重要发病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膜性肾病,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出现衰退、自身抗体产生等因素相关。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形成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患者在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病综合征。
2.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发肾病。各年龄段均可因乙肝病毒感染引发,但青少年及成年人相对多见,有乙肝病史或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人群风险更高。
3.寄生虫感染:疟原虫感染等可导致肾病综合征,在一些疟疾流行地区,感染疟原虫的人群中可能出现此类情况,不同年龄均有感染风险,生活在流行地区的人群需注意防范。
(二)系统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女性,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包括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女性由于自身免疫相关的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发病风险高于男性,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
2.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受累。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病,可能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接触过敏原后更易引发强烈免疫反应有关,且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三)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可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升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肾病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加,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肾脏并发症。
2.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或继发于慢性炎症、肿瘤等的淀粉样变性可累及肾脏。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相关的肾病综合征,而继发于慢性炎症等的淀粉样变性则可见于不同年龄有相应基础疾病的人群。
(四)药物及中毒因素
1.药物:某些药物如含金制剂、青霉胺等可引起肾小球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肾脏情况,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但长期用药者相对风险较高,且可能存在个体遗传易感性差异。
2.中毒:接触重金属如汞、铅等中毒后可损伤肾脏引发肾病综合征。在一些职业暴露于重金属环境的人群中,如矿工等,需注意防护,减少重金属接触,否则患病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