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全身表现有低热、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及乏力;泌尿系统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蛋白尿、血尿、脓尿等尿液异常;肾脏外形及功能改变相关表现有肾脏大小改变,以及肌酐清除率下降、夜尿增多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一、全身表现
发热:可表现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部分患者也可出现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这与肾脏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因子释放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在儿童群体中,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较隐匿,容易被忽视,需密切关注。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盂肾炎时,发热可能更难以控制,且易反复。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老年人群体中,本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慢性肾盂肾炎导致的乏力可能会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如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等。
二、泌尿系统表现
排尿症状
尿频: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排尿次数可超过8次,夜间排尿次数超过2次。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即使膀胱内尿液量不多也会产生尿意。在女性群体中,因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尿频症状,且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尿频可能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如夜间频繁起床排尿影响睡眠。
尿急:患者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常迫不及待地要排尿。这也是膀胱受炎症刺激后的表现,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等因素相关。对于儿童患者,尿急可能会导致其在学校等场合出现尴尬情况,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予理解和关注。
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会阴部有疼痛感,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灼痛等。多是因为炎症累及尿道等部位,排尿时尿液刺激炎症部位引起疼痛。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尿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
尿液异常
蛋白尿:一般为轻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g以下,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这是由于肾脏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蛋白质漏出增加。但蛋白尿程度一般相对较轻,若蛋白尿明显增多,需警惕合并其他肾脏病变的可能。在妊娠期女性合并慢性肾盂肾炎时,蛋白尿的出现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妊娠本身也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血尿:可为镜下血尿,也可见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等。血尿的产生是因为炎症破坏肾脏组织中的血管等结构,导致红细胞漏出。在老年患者中,血尿可能提示病情有活动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脓尿:离心尿沉渣镜检白细胞数超过5个/高倍视野,尿液外观可呈混浊状。这是因为肾脏及泌尿系统存在炎症,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和聚集。对于儿童患者,脓尿的检测需要准确操作,以避免误差,同时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病情。
三、肾脏外形及功能改变相关表现
肾脏大小改变:早期肾脏大小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双侧肾脏大小不一,患侧肾脏可能缩小。这是由于慢性炎症反复损伤肾脏组织,导致肾脏萎缩等改变。在儿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中,肾脏大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肾脏正常发育,需要定期监测肾脏超声等检查来评估肾脏形态。
肾功能损害表现
肌酐清除率下降:肌酐清除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后期可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肌酐清除率下降会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如肌酐等排泄减少,进一步加重机体代谢紊乱。对于老年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本身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合并慢性肾盂肾炎后肾功能损害可能会更快进展,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其整体健康状况,包括饮食等方面的调整。
夜尿增多:夜间排尿次数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超过2次),这是因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导致夜间尿液生成增多。在中年人群体中,夜尿增多可能会影响其睡眠质量,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儿童患者出现夜尿增多时,需要考虑是否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夜间休息,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肾脏浓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