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需从病情监测、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管理。病情监测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血压检查;生活方式调整涉及饮食控制(蛋白质、盐分、水分摄入)和休息运动;药物治疗有降压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并发症防治涵盖贫血和骨质疏松的防治。
一、病情监测
1.尿常规检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监测尿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变化。尿蛋白持续阳性等提示病情可能进展,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若病情不稳定则需更频繁检查。例如,长期尿蛋白定量升高可能预示着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持续存在且有加重趋势。
2.肾功能监测: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功能状态。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一般建议每3-12个月检测一次,年龄较大、基础肾功能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比如老年患者肾功能本身随年龄有生理性减退,慢性肾炎又会进一步影响,所以需更关注肾功能变化。
3.血压监测: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加重肾脏损害。应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天至少测量早晚各一次,了解血压波动情况。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如每天测量数次。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控制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若肾功能正常,可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每天蛋白质摄入量约0.8-1.0g/kg体重;若肾功能减退,需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如每天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体重,并配合α-酮酸制剂补充必要氨基酸。这是因为过多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恶化。
盐分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g。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例如,过多盐分摄入可能使患者出现水肿加重、血压难以控制等情况。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无需严格限水;若尿量减少、有水肿,需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天入量为前一天尿量加上500ml左右。
2.休息与运动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8小时。劳累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恢复。对于年龄较大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长时间工作、剧烈运动后不适当休息等情况都需避免。
运动: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肾脏血流改变等不良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运动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运动场地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常用的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贝那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功能。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咳嗽、血钾升高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变化。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孕妇等人群禁用。
2.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果病理类型适合,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等。但这类药物有较多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性腺抑制等,使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骨密度等指标。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时需特别谨慎,要权衡治疗收益和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密切关注生长发育等情况。
四、并发症防治
1.贫血防治: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肾功能受损可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引起肾性贫血。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并适当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等。在补充铁剂过程中,需监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铁剂补充的安全性,避免过量导致铁过载等问题。
2.骨质疏松防治: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可补充钙剂(如碳酸钙)和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促进钙吸收。对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风险更高,要注意预防跌倒,避免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