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确诊需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肾活检病理检查。病史采集要问起病、前驱感染、水肿、高血压及家族史;体格检查包括测血压、查水肿、触肾脏;实验室检查有尿常规(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看血肌酐、尿素氮、eGFR)、血液生化(看白蛋白、血脂);影像学检查超声常用,CT、MRI可选;肾活检是金标准,能明确病理类型,对不典型等情况有意义,儿童、老年患者肾活检需谨慎评估。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是慢性肾炎确诊的重要第一步。要了解患者起病的时间、缓急,有无前驱感染史,比如是否在发病前1-3周有过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或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还需询问患者有无水肿情况,水肿是从眼睑开始还是从下肢开始,水肿的程度如何;有无高血压表现,以及高血压出现的时间和程度等。同时,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看是否有家族中类似肾脏疾病的患者。
二、体格检查
1.血压测量:慢性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高血压,通过血压测量可以初步了解患者血压情况,高血压可能是慢性肾炎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慢性肾炎导致的结果。
2.水肿检查:观察患者有无水肿,注意水肿的部位、范围等,比如是否有眼睑水肿、下肢凹陷性水肿等,水肿的存在有助于提示肾脏疾病的可能。
3.肾脏触诊:一般可触及双侧肾脏,了解肾脏的大小、质地等情况,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体积可能缩小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蛋白尿:尿常规中尿蛋白阳性是慢性肾炎常见的表现之一,尿蛋白定量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蛋白尿的程度,一般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d即为异常,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可从少量到大量不等。
血尿: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表现为尿沉渣中红细胞增多,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即为镜下血尿,血尿可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其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红细胞。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慢性肾炎患者早期血肌酐可能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血肌酐会逐渐升高。
尿素氮:尿素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功能,当肾功能受损时,尿素氮可升高,但它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所以其特异性不如血肌酐。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减退,慢性肾炎患者随着病情发展eGFR会逐渐降低。
3.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白蛋白: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丢失蛋白质,可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导致低白蛋白血症。
血脂:常伴有血脂异常,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等,这是因为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以及脂蛋白分解代谢障碍等原因导致。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肾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慢性肾炎患者早期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轻度缩小,晚期肾脏体积明显缩小,实质回声增强等。超声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肾脏结构性疾病,如多囊肾、肾肿瘤等。
2.CT或MRI检查:一般不作为慢性肾炎的常规检查,但在某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排除其他肾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时可考虑进行,CT和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但相对超声检查费用较高且有一定辐射等风险。
五、肾活检病理检查
肾活检病理检查是慢性肾炎确诊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都有重要意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的情况下,风险是可控的。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进展较快、需要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的患者,会考虑进行肾活检。例如,当患者蛋白尿量大、肾功能短期内快速恶化等情况时,肾活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儿童患者中,进行肾活检时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并且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抚和支持,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对于老年患者,也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凝血功能等,以降低肾活检相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