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发展到肾衰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理类型中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预后差,微小病变型肾病若治疗不规范也可发展为肾衰;患者自身的血压控制、蛋白尿程度、生活方式(吸烟、过度劳累)会影响;治疗是否及时规范也很关键,未经有效治疗部分患者10-20年发展到肾衰比例可能在30%-50%,而治疗规范等情况好的患者概率可低于10%。
一、慢性肾炎发展到肾衰的概率相关因素
(一)病理类型因素
1.不同病理类型差异:
一些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相对更容易进展到肾衰。例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较差,发展为肾衰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类肾炎的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插入,导致肾小球结构破坏严重。从临床研究来看,这类患者在发病后的数年内容易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而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来说,虽然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但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展到肾衰的概率相对较低。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若治疗不规范或病情反复,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肾衰。
(二)患者自身因素
1.血压控制情况:
高血压是慢性肾炎进展到肾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慢性肾炎患者来说,血压持续升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如果患者本身有高血压,却没有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一般建议慢性肾炎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那么发展到肾衰的概率会明显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患者中血压控制不佳者,其肾功能恶化的速度比血压控制良好者快得多。
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血压升高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年轻人可能在早期血压升高时症状不明显,但长期的血压升高对肾脏的损害同样存在;而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血压升高对肾脏的打击更为严重,更易加速肾衰的进程。
2.蛋白尿程度:
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是慢性肾炎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持续的大量蛋白尿会损伤肾小球上皮细胞等,导致肾脏炎症反应持续存在,进而促进肾组织纤维化。临床研究发现,大量蛋白尿的慢性肾炎患者,在几年内发展到肾衰的比例显著高于蛋白尿程度较轻的患者。
不同性别患者对大量蛋白尿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大量蛋白尿都是导致肾衰的高危因素。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蛋白尿程度,从而增加肾衰风险。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会加重慢性肾炎患者的肾损害。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肾脏的血液灌注,同时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损伤肾脏细胞。有吸烟习惯的慢性肾炎患者,其肾功能恶化速度比不吸烟患者快。
过度劳累也会影响慢性肾炎患者的病情进展。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内分泌紊乱等,加重肾脏的负担。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期熬夜工作的慢性肾炎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增加发展到肾衰的概率。
(三)治疗因素
1.治疗是否及时规范:
慢性肾炎早期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可明显降低发展到肾衰的概率。例如,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如果患者在出现慢性肾炎症状后未能及时就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就会增加肾衰的发生风险。
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的规范性要求更高。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如果治疗不规范,如药物使用不当等,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加速肾衰的进程。例如,不恰当使用一些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
二、慢性肾炎发展到肾衰的大致比例情况
目前并没有一个精确统一的慢性肾炎发展到肾衰的概率数值,但总体来说,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会逐渐进展到肾衰。一般认为,在未经有效治疗的慢性肾炎患者中,经过数年到数十年不等的时间,有相当比例会发展为肾衰,比如部分病理类型较差、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10-20年内发展到肾衰的比例可能在30%-50%左右,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范围,实际情况因个体差异很大。一些病理类型较好、患者依从性好且治疗规范的慢性肾炎患者,发展到肾衰的概率相对较低,可能在10%以下甚至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