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糖尿病发病时间、类型、控制情况及病程相关并发症;观察临床表现,如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出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实验室检查有尿蛋白相关(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相关(血肌酐、eGFR)、血糖相关检查;必要时行肾脏病理检查;还可进行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及鉴别其他疾病。
1.糖尿病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的发病时间、类型(1型或2型等)、血糖控制情况,包括既往是否规律监测血糖、采用的降糖治疗方案及血糖控制目标等。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起病较急;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往往有较长时间的代谢紊乱等基础情况,且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等相关病史。
2.病程相关情况:了解糖尿病病程长短,因为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越高。同时询问是否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因为糖尿病肾病常与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并存。
临床表现观察
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出现一些表现。
2.水肿: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初期多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以及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水肿。
3.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早期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之间,此时通过常规尿常规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通过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等敏感方法检测。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量逐渐增多,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阳性,大量蛋白尿时可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长时间不消散。
4.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且这种高血压往往较难控制。一方面,肾脏功能受损可导致水钠潴留,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实验室检查
1.尿蛋白相关检查
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24h。当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时为微量白蛋白尿期,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当尿白蛋白排泄率>300mg/24h时,即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此时尿中出现大量白蛋白。
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可明确尿蛋白丢失的程度,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0.5g。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早期糖尿病肾病时,血肌酐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逐渐升高。但血肌酐水平受肌肉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估肾功能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eGFR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功能的进展情况。
3.血糖相关检查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监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以评估整体血糖控制状态。
肾脏病理检查(必要时)
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时,可能需要进行肾脏病理检查。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等,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以更明确地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与其他肾脏疾病相鉴别,如膜性肾病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影像学检查
1.肾脏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大小可正常或稍增大,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可能出现萎缩等改变。超声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肾脏结构性病变,如肾脏结石、肿瘤等。
2.CT或MRI检查:一般在需要更详细了解肾脏结构、排除其他肾脏占位性病变等特殊情况下使用,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不是常规必需检查,但在某些复杂病例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