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是遗传性肾脏疾病,分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ADPKD成年期发病,早期可无症状,后有腰腹痛、血尿、高血压等,晚期肾功能不全;ARPKD婴儿或儿童期发病,婴儿有呼吸、腹部及肝功能异常表现,儿童有生长迟缓等。诊断靠超声、CT、MRI及基因检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还有并发症感染、结石的相应治疗,需综合监测管理,早期干预对延缓病情重要。
一、遗传方式
多囊肾主要有两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ARPKD)。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遗传概率;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较少见,通常在婴儿或儿童期发病,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发病概率且多在婴儿期夭折。
二、病理表现
1.肾脏形态改变:肾脏体积增大,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内含有液体。随着病情进展,囊肿不断增大,会压迫肾脏实质,导致肾单位减少。
2.对肾功能的影响:早期可能肾功能正常,但随着囊肿增大,肾功能逐渐减退。年龄因素会影响病情发展,一般年龄越大,肾功能减退越明显。例如,青年时期可能只是肾脏有囊肿,但到中年或老年时,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相关表现。生活方式方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加速肾功能的恶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自身肾脏情况,定期检查。
三、临床表现
1.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成年期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原因是囊肿增大牵拉肾包膜或合并结石、感染等。还可能有血尿,是因为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高血压,这是由于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到晚期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水肿等。
不同性别表现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疾病进程上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更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妊娠会增加肾脏负担。
2.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婴儿期发病:婴儿出生后不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同时有腹部肿块,是增大的肾脏。还会有肝功能异常相关表现,如黄疸等,这是因为同时合并肝脏的多囊病变。儿童期发病者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表现,年龄越小,病情进展可能越快,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更严重,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注。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肾脏的囊肿,能明确囊肿的大小、数量、位置等。在不同年龄段进行超声检查,婴儿期可发现肾脏增大且布满囊肿,随着年龄增长可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
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更详细了解肾脏结构时采用。CT能清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尤其在评估肾脏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2.基因检测: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检测可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基因检测能提前发现是否遗传致病基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无论年龄大小,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肾脏负担;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肾脏血管和功能;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囊肿破裂。
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速肾功能恶化,应积极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延缓肾功能减退,但在用药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使用需谨慎,要根据血压情况和个体差异调整药物。
2.并发症治疗
感染:如囊肿感染,表现为发热、腰痛加剧等,需使用抗生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用药。
结石:合并结石时,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但要考虑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总之,多囊肾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肾脏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的监测和管理,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