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缺血性脑卒中需立即就医评估,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头颅CT、MRI等检查诊断,急性期可进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同时维持生命体征、控制血压,二级预防包括病因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还要注意老年人、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的不同情况,需尽快就医并规范化治疗及重视二级预防和特殊人群个体化处理。
一、立即就医评估
当怀疑得了缺血性脑卒中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近期健康状况等)、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卒中相关表现。同时可能会安排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头颅CT能快速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MRI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脑部缺血病灶等情况。例如,头颅MRI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脑梗死病灶,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
二、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如果患者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考虑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如阿替普酶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般是发病4.5小时内(具体因药物和患者情况有一定调整),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但溶栓有严格的禁忌证,如近期有严重出血、血压过高、脑卒中病史伴癫痫发作等情况不能溶栓。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在合适的时间窗内(一般发病6-24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48小时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通过机械的方法取出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三、一般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早期可能需要鼻饲营养支持,以保证营养摄入,防止误吸等并发症。
控制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很重要,一般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考虑适度降压;如果血压不是很高但有溶栓等治疗指征,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调整血压,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
四、二级预防
1.病因治疗:如果能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如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栓塞,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预防再次血栓形成。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脂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目标值以下,一般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DL-C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2.生活方式调整:无论何种病因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都需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在18.5-23.9kg/m2之间。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控制在7%左右,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避免低血糖等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缺血性脑卒中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各项治疗措施的风险与收益。例如在溶栓治疗时,要更严格地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影响药物代谢。同时,老年人康复过程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儿童: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重视。儿童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心脏疾病(如心内膜炎导致的栓子脱落等)等有关。在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检查方法的选择要兼顾准确性和对儿童的影响,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和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女性: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月经周期、妊娠、哺乳等特殊情况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月经期间出血风险等问题;如果是育龄期女性有妊娠计划,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
总之,怀疑得了缺血性脑卒中时,应尽快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同时重视二级预防和特殊人群的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