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相关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ANCA相关,有全身和肾脏表现,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等情况各有特点且相互关联。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安卡相关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是一类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NCA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其中c-ANCA对应的抗原主要是蛋白酶3(PR3),p-ANCA对应的抗原主要是髓过氧化物酶(MPO)。发病机制主要是ANCA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激活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血管炎症损伤,进而累及肾小球等器官,引起肾小球肾炎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其发病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特点可能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进展。性别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男女在发病率上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而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吸烟等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发热特点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发热较为急骤,而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性别差异可能在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上有一定体现,但无特异性。
(二)肾脏表现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相关症状,如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水肿、高血压,甚至肾功能不全。儿童患者可能在出现肾脏症状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因为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体内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排泄等。老年人肾脏本身功能有所减退,疾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可能进展较快,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三、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ANCA检测: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ANCA,c-ANCA阳性常见于韦格纳肉芽肿等疾病,p-ANCA阳性常见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疾病。不同年龄患者的ANCA滴度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的ANCA滴度变化可能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2.尿常规:检测血尿、蛋白尿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肾脏受累情况。
3.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状态。老年人肾功能基础值较低,疾病导致的肾功能改变更易被察觉。
(二)影像学检查
1.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帮助判断肾脏病变情况。儿童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肾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类型和程度等,但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需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
四、治疗原则
(一)诱导缓解治疗
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对于儿童患者,需严格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老年人则需考虑药物的耐受性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环磷酰胺对老年人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二)维持缓解治疗
在诱导缓解后,需要进行维持缓解治疗,以减少疾病复发。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五、预后情况
疾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诊断时的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儿童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部分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可能存在生长发育等方面的长期影响;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出现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骨骼、性腺等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在进行肾活检等有创检查时,要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确保检查过程安全、舒适。
2.密切监测儿童患者的生长指标、肾功能和性腺功能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的骨质疏松、感染等,以及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
2.定期评估老年人的肾功能和全身状况,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生活质量的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