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需综合病史(包括糖尿病类型、发病时间、血糖控制等)、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后有蛋白尿、水肿、血压升高等,晚期有全身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尿蛋白检测、肾功能检查、其他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肾活检)进行,还需与其他肾脏疾病鉴别,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糖尿病患者诊断时要考虑其特殊性。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的类型(1型或2型等)、发病时间、血糖控制情况(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水平),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可能影响肾脏的基础疾病或家族中肾脏疾病的遗传倾向等。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较长时间的代谢紊乱,可能逐渐累及肾脏;1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也易较早出现糖尿病肾病相关表现。
二、临床表现观察
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无特殊临床表现,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还可能出现水肿,初期多在眼睑、下肢等部位,晨起时眼睑水肿较明显,活动后可稍减轻,病情加重时水肿可波及全身;血压也可能逐渐升高,这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2.晚期表现:病情进展到晚期,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可出现贫血、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还可能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尿蛋白检测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UAER小于20μg/min;当UAER在20-200μg/min之间时,为微量白蛋白尿期,提示早期糖尿病肾病;当UAER大于200μg/min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男性≥30mg/g、女性≥35mg/g时,为临床蛋白尿期。
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更准确反映尿蛋白排出情况,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超过0.5g,甚至更高。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肌酐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逐渐升高。但血肌酐受肌肉量等因素影响,在儿童、肌肉量少的人群中可能不够敏感。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评估需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不能单纯依据成人血肌酐标准来判断。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的有CKD-EPI公式等。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可用于分期糖尿病肾病。
3.其他血液检查:还可能检查血糖相关指标,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了解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以及血常规,观察是否有贫血等情况,因为糖尿病肾病晚期常合并肾性贫血。
四、影像学检查
1.肾脏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可能无明显形态学改变,或轻度增大;晚期患者肾脏可能缩小,皮质变薄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查还可观察肾脏发育情况,与其他肾脏疾病进行鉴别。
2.肾活检:在某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时,可能进行肾活检。糖尿病肾病的肾活检病理表现主要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继发性肾病相鉴别。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谨慎评估适应证,如患者存在严重出血倾向等情况则不宜进行。
五、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脏疾病相鉴别,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多有其自身的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与糖尿病肾病的病史(糖尿病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尿蛋白与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等)不同;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其蛋白尿一般较少,且肾功能损害进展相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特点,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等可进行鉴别。
总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估来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的阶段,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评估指标;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需综合权衡各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