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表现因出血量、速度等而异,少量慢性出血可无明显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有呕血、黑便、贫血及休克等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诊断方法包括胃镜、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胃出血的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都可引起。溃疡病灶侵蚀血管导致出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相对更常见。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可能因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等因素更容易患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但如有相关基础病因也可能发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引起大量出血,这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是胃出血的高危人群。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由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颅内病变等,也可因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大量饮酒等导致。各年龄均可发生,应激状态下的患者,如重症患者等更容易出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胃出血。
胃癌:肿瘤组织侵袭血管可引起出血,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胃出血等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有家族胃癌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胃出血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最直接、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病因,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病变。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也需要评估心肺等基础情况。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贫血的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会下降,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
粪便隐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对发现少量慢性出血有帮助。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对于诊断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有一定帮助,但相对胃镜来说,准确性稍差。
胃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禁食,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不同年龄患者的一般治疗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儿童要注意保证液体和营养的补充,老年人要注意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稳定。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胶体溶液等,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儿童补液要注意按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老年人补液要关注心肾功能,防止发生心衰等并发症。
止血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采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止血,还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采用垂体后叶素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或进行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止血治疗;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出血可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
胃出血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患有消化性溃疡应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有肝硬化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硬化,避免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不同人群治疗基础疾病的方式和监测频率不同,儿童治疗消化性溃疡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老年人治疗肝硬化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胃黏膜情况。儿童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老年人用药更要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大量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注意情绪调节和适度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