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患肾病综合征的相关因素不同,儿童因免疫系统等不完善、生活方式等易发病;成人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相关人群、肥胖人群、长期接触毒物或药物者易患;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及肾脏自身功能变化等易患。
一、儿童人群
1.发病机制相关因素: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其发病可能与机体对某些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等)的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儿童的身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肾脏的免疫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2.特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也有一定影响,比如有的儿童可能存在营养不均衡的情况,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肾脏的正常发育,增加患肾病综合征的风险;另外,儿童玩耍时易受伤,若发生感染后处理不及时,也可能诱发肾脏病变。
二、成人中特定人群
1.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肾脏等器官,约有50%-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肾脏受累,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这是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肾脏的肾小球基底膜等结构受损,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使得蛋白质等物质大量从尿液中流失。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也可能累及肾脏。研究发现,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肾脏病理改变,如膜性肾病等,从而引发肾病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介导的肾脏炎症反应有关,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导致肾脏滤过屏障破坏,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2.感染相关人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一些乙肝流行地区。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肾小球内,引起肾脏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未及时控制者: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肾病,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损伤肾脏滤过功能,长时间不愈就可能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发肾病综合征。
3.肥胖人群:肥胖患者患肾病综合征的风险较高。肥胖可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脂肪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较为常见。这些代谢异常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例如,肥胖相关的肾小球病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疾病,肥胖患者的肾小球体积增大,滤过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而且肥胖还可能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促进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4.长期接触某些毒物或药物者:长期接触重金属(如汞、铅等)的人群,这些重金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损伤肾脏的细胞和结构,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另外,长期服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某些解热镇痛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的人群,药物在体内蓄积可能会损害肾脏,导致肾脏的滤过屏障受损,从而引发肾病综合征。例如,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会引起马兜铃酸肾病,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症状。
三、老年人群
1.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患者长期的血压升高会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使肾小球缺血、硬化,逐渐影响肾脏功能。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当糖尿病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可能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如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糖尿病引起肾脏病变的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多元醇途径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等多种因素有关。
2.肾脏功能自身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衰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的储备功能和修复能力减弱。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出现肾脏的损伤。例如,老年人在感染、脱水等情况下,肾脏的调节功能难以应对,容易诱发肾脏的病理改变,进而引发肾病综合征。而且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也有所下降,对一些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减弱,增加了肾脏受到免疫损伤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