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水肿产生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致水钠排泄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及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不同人群水肿有特点,儿童因肾脏发育未全等水肿更快明显,成年与基础病、生活方式相关,老年因肾脏功能减退等水肿顽固;相关检查有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血生化能测白蛋白、肾功能,影像学可看肾脏情况;预防及应对需从饮食控制水钠和蛋白摄入、规律生活作息、定期监测病情等方面入手。
一、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机制
慢性肾炎时,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使得水钠排泄减少。同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增强,进一步促使水钠在体内潴留。另外,慢性肾炎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这是因为肾小球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蛋白质的速度赶不上丢失的速度,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可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从而引发水肿。
二、不同人群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人群
儿童患慢性肾炎时,水肿产生除了上述一般机制外,可能还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较弱,在慢性肾炎状态下,这种功能的失衡更容易导致水钠潴留和水肿。而且儿童的蛋白质代谢相对活跃,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时,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影响更为明显,水肿可能出现得相对较快且较为明显,比如眼睑等疏松组织部位水肿更易察觉。
(二)成年人群
成年慢性肾炎患者,水肿产生与基础疾病的进展程度、个体的营养状况等密切相关。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等情况,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从而促进水肿的形成和加重。此外,成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合理饮食、是否规律作息等也会影响水肿情况,不合理的饮食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水钠摄入过多,加重水肿。
(三)老年人群
老年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呈生理性减退,在患慢性肾炎时,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进一步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相互影响,比如糖尿病肾病合并慢性肾炎时,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导致水肿更难消退。而且老年人的低蛋白血症可能更为复杂,因为老年人的肝脏合成功能也有所下降,蛋白质丢失后补充相对困难,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更为显著,水肿往往较为顽固。
三、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尿常规检查
通过尿常规可以发现尿蛋白阳性,反映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这是慢性肾炎导致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尿蛋白的量还可以大致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可观察尿中红细胞等情况,辅助判断肾脏病变的具体类型。
(二)血生化检查
1.白蛋白测定: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是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定白蛋白水平可以了解低蛋白血症的程度,从而评估水肿与低蛋白血症的关系。
2.肾功能检查:如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GFR降低是导致水钠潴留引发水肿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肾功能检查能了解肾脏滤过功能的受损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手段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了解肾脏有无萎缩等病变,对于判断慢性肾炎的病程和病情进展有一定帮助,进而辅助分析水肿产生的原因和程度。
四、慢性肾炎水肿的预防及应对思路
(一)饮食方面
无论何种人群,都应注意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的过量丢失,同时要控制水钠的摄入。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但避免过量蛋白质的不必要丢失;成年患者要注意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水钠潴留加重水肿;老年患者则要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防止水肿加重。
(二)生活方式方面
规律作息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很重要。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肾脏功能的恢复;成年人要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老年人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肾脏负担加重,诱发或加重水肿。
(三)病情监测方面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血生化、肾功能等检查,儿童要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肾脏功能变化;成年人要根据病情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要更密切地监测各项指标,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早期发现指标异常并采取措施,有助于控制水肿的产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