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在发病机制、水肿特点、伴随症状和治疗原则上有明显区别,肾炎性多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水钠潴留,从眼睑颜面部起病、伴血尿高血压,治疗针对原发病;肾病性因大量蛋白尿致血浆蛋白丢失、胶体渗透压降低,水肿严重呈全身性凹陷性、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治疗重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及对症治疗。
一、发病机制差异
肾炎性水肿:多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肾小球病变使滤过面积减少、滤过膜通透性改变等,影响了肾脏正常的滤过功能,使得水和钠的排出减少,进而引起水肿。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出现水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与生活方式关联相对不紧密,但有链球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增高。
肾病性水肿:主要是由于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水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大量蛋白尿使得蛋白质从尿液中大量丢失,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就会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对常见,不同性别发病无显著差异,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但患有肾病综合征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易发病。
二、水肿特点区别
肾炎性水肿: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然后迅速波及全身。这是因为组织疏松部位更容易出现液体积聚,颜面部和眼睑部位皮下组织相对疏松,所以早期表现为这些部位的水肿。水肿性质较坚实,移动性较小。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晨起时常见眼睑浮肿,随后可发展至全身。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因水肿导致活动受限等情况更明显,需要家长密切关注。
肾病性水肿:水肿一般较严重,呈全身性、凹陷性。水肿往往从下肢部位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因为重力作用,下肢更容易出现液体积聚。凹陷性水肿是指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短期内不易恢复。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双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包括腹腔、胸腔等部位出现积液。各年龄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患者水肿严重程度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等,需特别关注。
三、伴随症状不同
肾炎性水肿:常伴有血尿、高血压等症状。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高血压是因为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原因引起。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水肿外,多数有血尿,约30%患者有肉眼血尿,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不同年龄患者血尿和高血压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高血压相对不如成人明显,但也要密切监测。
肾病性水肿:主要伴随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表现。除了明显的水肿外,实验室检查可见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30g/L)。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显著增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水肿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密切相关。各年龄患者伴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等有关,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不同病理类型预后不同,伴随症状的表现也有差异。
四、治疗原则有别
肾炎性水肿: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包括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降压等。休息对于急性肾炎患者非常重要,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避免劳累加重病情。
肾病性水肿:治疗重点是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常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进行利尿消肿等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蛋白水平、肾功能等指标。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总之,肾炎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在发病机制、水肿特点、伴随症状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