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不同人群症状、病史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液及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静脉肾盂造影、CT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抗感染治疗(药物选择与疗程)、对症治疗(控制血压、纠正肾功能不全);预防需避免诱因(注意泌尿系统卫生、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定期复查。
一、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也可能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成人除了上述泌尿系统和全身感染症状外,还可能有腰部酸痛等表现。病史方面,若有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需高度怀疑慢性肾盂肾炎。
体征方面:部分患者可能有单侧或双侧肾区叩击痛,血压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是慢性肾盂肾炎导致肾功能受损时。
2.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尿等,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管型,这对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且细菌数≥10CFU/ml,但需注意排除标本污染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留取尿标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必要时可采用导尿等方法留取标本。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存在。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在晚期可出现肾功能受损,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血沉可增快,反映体内的炎症状态。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能出现双侧肾脏大小不一,肾皮质变薄等改变。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作为初步的筛查手段。
静脉肾盂造影(IVP):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这是慢性肾盂肾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但该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儿童应谨慎使用,需权衡利弊。
CT检查:也可发现肾脏的形态改变,对于诊断有一定帮助,同样要考虑辐射对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影响。
二、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人群,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要保证良好的作息,成人也要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每天的饮水量要适宜,儿童根据年龄不同,饮水量有所差异,一般每天不少于1000-1500ml,成人每天饮水量可在1500-2000ml左右。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女性要注意经期卫生等。
2.抗感染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对于常见的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可选用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要注意儿童应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有影响的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疗程:慢性肾盂肾炎的抗感染治疗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2-4周,甚至更长时间,要遵循足疗程的原则,以彻底清除细菌,防止复发。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抑菌治疗,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复发,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3.对症治疗
控制血压:如果患者出现高血压,要根据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有所不同,儿童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降压药物,成人可选用ACEI或ARB类等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轻高血压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纠正肾功能不全:对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针对肾功能不全进行相应治疗,如低蛋白饮食等,儿童要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控制蛋白质的摄入,成人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0.6-0.8g/(kg·d),同时可使用一些保护肾功能的药物,但要谨慎用药,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三、慢性肾盂肾炎的预防
1.避免诱因
注意泌尿系统卫生:不同人群都要注意保持泌尿系统的清洁,儿童要勤换尿布,成人要注意性生活前后的清洁等。对于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人群,如尿路结石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感染反复发作。
增强机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都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儿童要保证均衡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成人要避免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2.定期复查
对于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定期复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