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表现、病情迁延且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发病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通过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诊断,需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预后个体差异大,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慢性肾炎的定义
慢性肾炎全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其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发病原因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多数慢性肾炎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导炎症。例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等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参与其发展过程,如高血压导致肾小球内高压,加速肾小球硬化;大量蛋白尿造成肾小球高滤过,促使肾小球损伤进一步加重。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可表现为慢性肾炎的病程,如Alport综合征,是由编码Ⅳ型胶原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多见于男性,病情可逐渐进展至肾衰竭。
三、临床表现
1.蛋白尿:尿中可出现大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在1-3g,但也可更多。尿液外观可表现为泡沫增多,且较长时间不消失。
2.血尿: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时尿液呈洗肉水样,镜下血尿则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尿中红细胞增多。
3.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时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水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血压可呈轻、中度升高,长期高血压可加重肾小球硬化,形成恶性循环。
四、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增多,还可出现管型尿,如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等。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可升高。
3.血常规:晚期慢性肾炎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一般即可临床诊断慢性肾炎。但需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可伴有多系统损害,如面部红斑、关节痛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过敏史,如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表现)等。
2.鉴别诊断: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鉴别,后者先有较长时间的高血压病史,随后出现肾损害,尿常规改变相对较轻;与慢性肾盂肾炎鉴别,慢性肾盂肾炎常有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尿沉渣中可见白细胞增多,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肾脏瘢痕、肾盂肾盏变形等改变。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尤其是在病情活动期。
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摄入瘦肉、鸡蛋、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盐的摄入量应小于3g,水肿明显者还需限制水的摄入。
2.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这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3.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积极防治感染,因为感染可加重慢性肾炎病情;对于存在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需注意控制血尿酸水平。
七、预后
慢性肾炎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一般来说,病理类型较轻、尿蛋白量较少、血压控制良好、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病理类型较重、大量蛋白尿、血压控制不佳、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预后较差,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而言,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差,预后可能相对更差;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病情变化,因为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影响预后。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预后;而存在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这些基础病可协同加重肾脏损害,预后往往更不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