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需从饮食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病情监测和心理调节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饮食上根据肾功能控制蛋白质、盐分和水分摄入;生活中保证休息与适度活动、避免感染;要定期监测血压和尿量;还需积极调节心理状态。
一、饮食管理
1.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轻度肾功能不全者,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d),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占比应不低于50%;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蛋白质摄入量需进一步限制,可控制在0.4-0.6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科学研究表明,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可减轻肾脏负担,延缓肾功能恶化。例如,一项针对慢性肾炎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遵循合理蛋白质摄入方案的患者,其肾功能衰退速度明显慢于未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的患者。
2.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应控制在3-5g以内。过多盐分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例如,高盐饮食会使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潴留,对于慢性肾炎患者本就脆弱的肾脏来说,会进一步增加肾脏的排泄负担,不利于病情控制。
3.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无明显水肿,水分摄入可基本与常人相同;若存在水肿或少尿情况,则需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进水量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700ml左右。这是因为过多水分摄入会加重水肿,而少尿时过多水分潴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8小时。同时,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研究显示,规律的轻度运动可以提高慢性肾炎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对肾脏功能的维护有一定益处。例如,坚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散步,可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过度劳累可能影响身体恢复和生长发育;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摔倒可能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进而影响慢性肾炎的治疗和康复。
2.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因为感染会诱发或加重慢性肾炎病情。例如,链球菌感染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进而转为慢性肾炎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预防呼吸道等部位的感染至关重要。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避免接触感染源;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防护,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三、病情监测
1.血压监测: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慢性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控制血压有助于保护肾脏。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慢性肾炎患者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不同年龄段的慢性肾炎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略有差异,例如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也不应超过150/90mmHg。通过持续监测血压,患者能及时发现血压异常情况,以便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
2.尿量监测:准确记录每日尿量,观察尿量的变化情况。尿量的改变往往能反映肾脏功能的部分情况,如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肾功能进一步受损等。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约为1000-2000ml,慢性肾炎患者若出现尿量明显增多或减少,都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准确记录尿量,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的细心观察;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多尿等情况,也要密切关注尿量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四、心理调节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要积极调整心态,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一些轻松的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家人也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一些心理干预研究发现,慢性肾炎患者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其生活质量和病情控制情况都有所改善。对于儿童慢性肾炎患者,家长要注意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让孩子感受到疾病带来的过大心理压力;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家属要多陪伴老人,倾听其心声,帮助老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