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情况,蛋白尿表现为轻至中度,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血尿有镜下和肉眼之分,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管型尿常见透明、颗粒等,也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蛋白尿
1.表现形式:慢性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可出现蛋白尿,可为轻度至中度蛋白尿,表现为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定量检查一般为每日尿蛋白排泄量在1-3g左右,但病情不同程度会有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因病情进展等因素蛋白尿程度有所变化。从病理角度看,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原本不能或很少通过滤过膜的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情况可能因儿童自身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功能尚不完全成熟,蛋白尿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需关注,例如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物质吸收与生长激素等的代谢等;而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可能与老年人肾脏功能生理性减退等因素相关,且老年人蛋白尿对其营养状况维持等方面的影响也需重视,因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营养储备相对不足等情况。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蛋白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慢性肾炎患者的蛋白尿情况,因为过多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滤过负担,进一步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从而使蛋白尿增多;而合理的低蛋白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蛋白尿程度,因为减少了肾脏不必要的滤过负荷,利于受损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等。
4.病史影响:有长期慢性肾炎病史的患者,蛋白尿往往呈相对持续或逐渐变化的状态,若患者既往病史中存在反复感染等情况,可能会诱发蛋白尿加重,因为感染等因素会加重肾脏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结构与功能,导致更多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二、血尿
1.表现形式:慢性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可出现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数量,一般镜下红细胞数增多;肉眼血尿时尿液外观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血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等原因,红细胞从肾小球滤过膜处漏出到尿液中。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慢性肾炎出现血尿时,由于儿童对自身尿液变化的感知不如成人敏感,可能发现较晚,且儿童血尿对其心理影响等方面需要关注,比如可能因血尿情况产生恐惧等情绪;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血尿可能与老年人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概率增加有关,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前列腺增生等疾病,血尿表现可能与单纯慢性肾炎导致的血尿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
3.生活方式影响:剧烈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慢性肾炎患者血尿发作,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血液循环改变,肾脏血流等情况变化可能加重肾小球损伤,导致红细胞漏出增加;而适当的适度运动对慢性肾炎患者有益,但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与时间的把握。
4.病史影响:既往有血尿病史的慢性肾炎患者,再次发作血尿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史较长的患者肾脏损伤可能更严重,血尿情况可能更难控制,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等结构与功能持续受损,更容易出现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
三、管型尿
1.表现形式:慢性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可出现管型尿,常见的有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等。颗粒管型是由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后,蛋白质变性凝固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解产物聚集形成的管型,透明管型在健康人尿液中也可能少量存在,但慢性肾炎患者尿中透明管型增多往往提示肾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慢性肾炎患者管型尿的出现可能与儿童肾脏发育不成熟,对管型形成相关的病理变化更敏感有关,例如儿童肾脏对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与成人不同,管型形成的机制在儿童身上可能有其特殊性;老年慢性肾炎患者管型尿可能与老年人肾脏功能衰退,对管型的清除等功能下降有关,导致管型在尿液中更容易被检测到。
3.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慢性肾炎患者管型尿情况,因为这些生活方式会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与修复功能,促使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更多管型形成;而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肾脏正常功能,减少管型尿的产生,因为规律作息利于肾脏的血液循环与细胞修复等。
4.病史影响:有长期管型尿病史的慢性肾炎患者,肾脏损伤往往较为严重,病情可能处于相对稳定但持续进展的状态,因为管型的出现反映了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失衡等病理过程,长期存在管型尿说明这种失衡状态持续存在,肾脏病变难以完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