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需初步评估症状、病史等,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诱因去除可缓解,病理性包括心脏本身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电解质紊乱)引起。应根据情况就医,儿童和老年人心律失常有各自特点,儿童要重视检查谨慎用药,老年人要全面评估、权衡药物利弊并控基础病。
一、心律失常的初步评估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频率异常。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症状表现,如心悸、胸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史、家族史、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近期用药情况等。通过体格检查,如听诊心率、心律等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的大致类型。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应对原则
(一)生理性心律失常
1.原因及表现:一些生理性因素可导致心律失常,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表现为短时间的心悸等,一般去除诱因后可自行缓解。比如运动后出现的短暂心率加快,在休息后多可恢复正常。
2.应对措施:避免相关诱因,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避免过量饮用刺激性饮品等。
(二)病理性心律失常
1.心脏本身疾病引起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律失常。对于有冠心病基础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需要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例如使用改善心肌血供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同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
心肌病:各种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律失常。在应对时,除了针对心肌病本身的治疗,如针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力衰竭治疗等,对于心律失常也需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处理。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要考虑药物对心肌收缩力等的影响,谨慎选择药物。
2.全身性疾病引起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首先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控制,心律失常多可得到改善。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可引起心律失常。以低钾血症为例,当血钾降低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此时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离子等,根据血钾水平给予口服或静脉补钾治疗,同时要查找引起低钾的原因,如是否有胃肠道丢失过多等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就医建议
1.何时应立即就医: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症状,如持续的心悸、胸闷、头晕、黑矇、晕厥等,或者心律失常发作频繁影响日常生活,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更要重视,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危及生命,如室速、室颤等可导致心脏骤停。
2.就医检查项目:患者就医后,通常会进行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还可能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以监测长时间内心脏的节律情况;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等。
四、特殊人群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合并心律失常,儿童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后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儿童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烦躁、喂养困难等。
2.应对建议:对于儿童心律失常,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在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基础疾病情况,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根据病情评估心律失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来改善心律失常情况。
(二)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心律失常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加重有关。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容易出现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复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2.应对建议:老年人出现心律失常时,要全面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要权衡药物治疗的益处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