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主要类型,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具浸润转移能力,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及辅助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一、定义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的一种恶性肿瘤。乳腺癌细胞原本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当突破基底膜后,就具备了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
二、发病因素
年龄: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越高,40-60岁是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不过近年来也有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的情况,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性别:虽然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但女性患浸润性乳腺癌的概率远高于男性,这主要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水平与男性不同,女性体内雌激素相关的生理过程更容易引发乳腺细胞的异常变化。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增加患癌风险,因为高脂肪摄入可能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等;缺乏运动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浸润性乳腺癌,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功能,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缓慢,免疫监视功能下降;长期大量饮酒也会使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升高,酒精会影响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等。
病史: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病史的人群,患浸润性乳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会使他们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比如家族中有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家族史,会显著提高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活动度较差。
乳头乳晕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凹陷、回缩,乳晕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等。
乳房皮肤改变:除了橘皮样改变外,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红肿、溃烂等情况。
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期可能可推动,后期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可以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等病变,对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现有一定价值。
乳腺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可用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的检查更具优势,因为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较致密,超声不受此影响。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发现多中心、多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以及评估肿瘤的范围等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评估。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浸润性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乳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情况。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将乳房、胸大肌、胸小肌以及腋窝淋巴结等一并切除;保乳手术则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乳房的外形,适用于合适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辅助治疗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可在术前使用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也可在术后使用,清除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适用,通过抑制雌激素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常用药物如他莫昔芬等。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比如HER-2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更精准地杀伤癌细胞,副作用相对较小。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级、治疗是否规范等。早期浸润性乳腺癌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则相对较差。
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一般包括定期进行乳腺及腋窝淋巴结的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随访时间通常在治疗后的前几年较为频繁,如前2-3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但需要终身随访。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等调整随访方案,年轻患者由于未来生存时间较长,需要更密切关注复发转移等情况;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随访时要更加谨慎,增加检查的频率和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