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的检查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测体温、查腰部有无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看白细胞等、尿细菌学检查、血常规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和影像学检查(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需综合各检查结果,考虑不同年龄等因素来准确诊断肾盂肾炎。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起病缓急,例如是否突然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了解发热的具体情况,包括体温高低、发热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等。询问腰痛的部位、性质,是钝痛、刺痛还是胀痛等。还需关注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这些症状对于判断肾盂肾炎与膀胱炎等疾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肾盂肾炎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除了发热、腰痛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意识模糊、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
2.既往史
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史,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尿路结石可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进而导致肾盂肾炎。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
二、体格检查
1.体温
测量体温,肾盂肾炎患者通常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甚至更高。不同年龄的患者体温变化可能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波动较大;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显著,但仍需密切关注。
2.腰部检查
检查患者腰部有无压痛、叩击痛。肾盂肾炎患者腰部肾区可有明显的叩击痛,这是因为炎症累及肾脏,刺激肾包膜导致。例如,医生用拳头叩击患者背部肾区时,患者会感到疼痛。不同性别患者腰部的解剖结构差异不大,但需要注意检查的力度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叩击力度需轻柔。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白细胞:尿中白细胞增多是肾盂肾炎的常见表现之一,通常可见白细胞尿,严重时可出现白细胞管型,这对肾盂肾炎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白细胞管型的出现提示炎症累及肾脏实质。不同年龄人群尿常规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成人尿常规中白细胞数若超过一定范围(如>5个/高倍视野)需考虑异常。儿童由于生理特点,尿常规检查也需要结合年龄参考值来判断。
红细胞: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镜下血尿,红细胞数量一般较少,但如果合并有尿路结石等情况,可能红细胞数量会增多。
尿蛋白:一般为少量蛋白尿,若尿蛋白量较多,需考虑是否合并有其他肾脏疾病。
2.尿细菌学检查
清洁中段尿培养:是诊断肾盂肾炎的重要依据。留取标本时要注意清洁外阴,防止污染。如果培养出致病菌,且菌落计数>10CFU/ml,基本可确诊为肾盂肾炎。不同年龄人群留取标本的要求相似,但儿童留取标本相对困难时,可能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例如,对于不能配合留取清洁中段尿的儿童,可能需要导尿,但导尿有引入细菌的风险,需严格无菌操作。
尿涂片镜检细菌:可以初步筛查细菌,通过革兰染色等方法观察尿中细菌形态,快速辅助诊断,但不如培养准确。
3.血常规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为敏感,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升高更能提示感染的严重程度。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时血常规可能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能增高。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肾盂肾炎患者超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排除一些其他肾脏结构性病变,如肾结石、肾囊肿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是比较安全的检查方法,无辐射,可多次进行。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血流情况,辅助判断肾脏的功能状态。老年人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
2.静脉肾盂造影(IVP)
在急性期一般不进行IVP检查,因为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或导致肾功能损害。在慢性肾盂肾炎时,IVP可发现肾盂肾盏变形、缩窄,肾脏表面凹凸不平,双肾大小不等,这些表现有助于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辐射性,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可以对肾盂肾炎进行准确的检查和诊断。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