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急性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其他伴随症状,其机制涉及胃黏膜损伤及神经反射与症状关联,应对时要让患者休息,急性发作暂禁食后给清淡易消化饮食,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大量呕血黑便、头晕乏力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儿童和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糜烂性胃炎急性症状表现
(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同程度的隐痛、胀痛等不适感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可能影响日常进食和生活。这是因为胃黏膜糜烂导致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因为儿童无法准确描述疼痛,主要通过行为表现来体现;老年患者可能因反应相对迟钝,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上腹部的异常反应。
(二)恶心、呕吐
急性发作时,患者常出现恶心症状,继而可能发生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少量血液。这是由于胃黏膜糜烂引起胃的消化功能紊乱,胃蠕动异常导致恶心呕吐。女性患者在妊娠相关因素排除后出现此症状需考虑糜烂性胃炎可能;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饮酒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因胃黏膜受刺激引发的恶心呕吐。
(三)呕血与黑便
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样物质,同时伴有黑便,黑便呈柏油样。这是因为胃黏膜糜烂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后部分表现为咖啡样,排出体外则为黑便。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出现急性糜烂性胃炎时,更易发生出血情况;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生呕血黑便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
(四)其他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失血或炎症反应导致身体虚弱。如果是因大量呕吐导致脱水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年轻患者生活方式不规律时,出现这些伴随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时更要警惕是否由糜烂性胃炎急性发作引起。
二、糜烂性胃炎急性症状的机制
(一)胃黏膜损伤机制
多种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易受胃酸、胃蛋白酶侵袭而发生糜烂;大量饮酒,酒精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对于儿童,应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因素,如禁止儿童滥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更需谨慎评估风险。
(二)神经反射与症状关联机制
胃黏膜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腹部疼痛等不适。当发生恶心呕吐时,是由于胃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胃蠕动增强和膈肌等相关肌肉的不协调运动。呕血黑便的发生是因为胃黏膜糜烂处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胃腔后经口腔呕出或经过肠道排出。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可能因生理差异对症状的感知和表现略有不同,但核心机制是相似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者,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相关的急性症状,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节律和黏膜修复功能。
三、针对糜烂性胃炎急性症状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应对原则
首先要让患者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加重胃部负担。对于有呕血黑便等较严重出血情况的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儿童患者需有专人看护,确保呼吸道通畅;老年患者要注意体位变换时的安全,避免因头晕等症状发生跌倒等意外。
(二)饮食注意
急性发作时应暂禁食,让胃得到休息,之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女性患者在饮食选择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身体基本需求;老年患者的饮食要特别注重易消化,防止加重胃肠负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但要以容易消化吸收的形式提供。
(三)及时就医指征
若患者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大量呕血(出血量多,如一次呕血超过100ml)、黑便量多且持续不缓解、头晕乏力加重甚至出现晕厥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儿童患者出现频繁呕吐、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症状时要及时送医;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更要争分夺秒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糜烂性胃炎急性症状加重而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