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与乳腺乳头状瘤在疾病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原则上均不同。乳腺癌细胞生长失控可侵犯转移,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有无痛肿块等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有恶性特征,治疗综合且依情况采用手术、放化疗等;乳头状瘤是乳腺导管上皮良性肿瘤,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表现为乳头溢液等,影像学及病理无恶性特征,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一、疾病定义与本质
乳腺癌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细胞生长失去正常调控,可侵犯周围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从组织学来源看,主要有导管来源的浸润性导管癌等多种亚型。
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增加发病风险)、内分泌因素(长期高水平雌激素暴露,像未生育、晚生育、未哺乳等情况)、生活方式因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青年女性到老年女性都有患病可能,女性发病风险相对男性高很多。
乳头状瘤
乳腺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起源于乳腺导管的上皮细胞,形成乳头状的结构。其生长相对局限,通常不会像乳腺癌那样侵犯周围组织或远处转移。
发病可能与乳腺导管的慢性炎症刺激、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常见于中年女性,一般无明显遗传相关性的典型报道,生活方式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等间接起一定作用。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癌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橘皮样改变(因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乳头凹陷(肿瘤侵犯乳管使其缩短所致)等;还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炎性乳腺癌可能有乳房红肿热痛等类似炎症的表现,但进展迅速。
年龄相关特点:年轻乳腺癌患者可能肿块生长相对较快,由于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更易被忽视;老年患者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乳房局部轻微不适等。
乳头状瘤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浆液性溢液,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小结节,一般结节质地较软,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通常无乳房皮肤改变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年龄相关特点:中年女性相对更易出现乳腺乳头状瘤,青年女性发病相对较少,老年女性如果出现相关表现也需要警惕,但乳头状瘤在老年女性中相对乳腺癌来说是良性病变的可能性更大。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
乳腺癌:超声下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可能有钙化,纵横比大于1,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流信号丰富。
乳头状瘤: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节,如有乳头溢液,可能在导管内发现乳头状结构回声,血流信号一般不丰富。
乳腺X线摄影(钼靶)
乳腺癌:钼靶下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可有毛刺征,钙化多为泥沙样、簇状分布钙化。
乳头状瘤:钼靶下可能发现导管内结节影,钙化多为粗大颗粒状钙化等。
MRI检查
乳腺癌:MRI增强扫描时多表现为快速强化、快速廓清的特点。
乳头状瘤:MRI增强扫描多表现为缓慢强化、缓慢廓清的特点。
病理检查
乳腺癌: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理组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形性明显,有核分裂象等恶性特征。
乳头状瘤: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由乳头样结构组成,细胞形态较规则,无异形性,无间质浸润等恶性表现。
四、治疗原则不同
乳腺癌
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因素。早期乳腺癌多采用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术后根据情况进行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进行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等药物。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要兼顾患者的生理特点和生活质量。年轻患者在手术时可能更注重乳房外形的保留,同时要考虑化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老年患者要考虑身体耐受性,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治疗方案。
乳头状瘤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将乳头状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切除即可,术后一般不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定期复查即可。对于无症状的小的乳头状瘤,如果患者意愿保守,也可密切观察,但需要告知患者密切随访的重要性,因为少数乳头状瘤有恶变可能。
总之,乳腺癌与乳头状瘤不是一回事,在疾病定义、临床表现、检查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临床上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