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多数及时有效治疗可治愈,但若病情迁延、治疗不当等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其类型、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早期诊断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来预防发展为尿毒症。
一、肾盂肾炎的类型及一般转归
多数患者经积极抗感染等正规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炎症消退,肾功能可恢复正常。例如,对于由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急性肾盂肾炎,在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治疗1-2周后,多数患者症状缓解,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可逐渐恢复正常。
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感染的细菌耐药、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等情况,急性肾盂肾炎可能转为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
部分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如果能去除易感因素(如解除尿路梗阻等),并长期规范治疗,病情可相对稳定,肾功能可能长期维持在较好状态。然而,如果病情持续进展,肾脏结构和功能不断遭到破坏,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最终进展为尿毒症。一般来说,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在病程10-20年后,约有20%-30%的人会发展为尿毒症,但这也与患者是否积极治疗、基础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
二、影响肾盂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因素
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肾盂肾炎,而且肾脏病变进展可能更快。例如,糖尿病合并肾盂肾炎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使得肾脏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增加了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
尿路梗阻患者:如存在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情况导致尿路梗阻时,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内滋生繁殖,且难以清除,使得肾盂肾炎反复发生,肾脏持续受到炎症和梗阻的双重影响,肾功能恶化速度加快,更易发展为尿毒症。
治疗因素:
治疗不及时: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肾盂肾炎症状时,未能及时就诊和治疗,细菌感染持续损伤肾脏组织,会增加病情进展为慢性肾盂肾炎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的可能性。例如,患者出现肾盂肾炎症状后拖延1-2周才开始治疗,肾脏受损程度往往比及时治疗的患者更重。
治疗不规范:没有按照医嘱足疗程、规范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时间过短,细菌未能被彻底清除,炎症反复刺激肾脏,导致肾脏慢性损伤。比如,应使用抗生素治疗2周的患者,仅使用了1周就自行停药,后续容易出现病情复发,长期反复的炎症会逐步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
自身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肾脏功能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发生肾盂肾炎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例如,老年肾盂肾炎患者,肾脏的代偿能力下降,对炎症的修复能力不如中青年患者,更容易出现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
免疫状态: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发生肾盂肾炎后,由于机体难以有效清除细菌,肾脏炎症难以控制,更容易向慢性肾盂肾炎及尿毒症方向发展。
三、预防肾盂肾炎发展为尿毒症的措施
早期诊断与治疗:
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发热等疑似肾盂肾炎的症状时,应尽早就诊,进行尿常规、尿培养、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一旦确诊,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确保将细菌感染彻底清除。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可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等方式。对于存在尿路梗阻的患者,如尿路结石患者,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等方式解除梗阻;前列腺增生患者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如非那雄胺等)或手术治疗等。
增强机体抵抗力:
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因为感染容易诱发肾盂肾炎。儿童患者则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尿路逆行感染引发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在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减少肾盂肾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