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需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心包炎、胸膜炎、胃食管反流病等胸痛疾病鉴别,同时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病史人群在鉴别时需考虑各自因素,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更剧烈持久、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动态改变;主动脉夹层胸痛为剧烈撕裂样且有双侧上肢血压差异等体征及相应影像学改变;心包炎胸痛与呼吸等相关、有特殊心电图及心包摩擦音;胸膜炎胸痛与呼吸相关、有胸膜摩擦音及影像学改变;胃食管反流病有消化道症状及食管pH监测异常;老年人常非典型表现需结合多种检查;女性非典型症状多需综合心理内分泌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询问生活方式;有病史人群需结合既往病情及基础疾病区分。
一、与其他胸痛疾病的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
疼痛特点: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多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且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而稳定型心绞痛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心电图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有进行性的动态演变,可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改变,还可能有病理性Q波出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多数为正常,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但发作过后可恢复。
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会升高,且有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
主动脉夹层:
疼痛特点:主动脉夹层引起的胸痛常为突然发生的剧烈撕裂样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腹部等其他部位,疼痛程度更为严重,呈持续性,难以缓解。稳定型心绞痛疼痛相对较局限,性质为压榨性或闷痛。
体征:主动脉夹层可出现双侧上肢血压差异较大,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体征。稳定型心绞痛一般无此类体征。
影像学检查:主动脉夹层通过主动脉CTA或MRI等检查可发现主动脉内膜撕裂、真假腔等改变,而稳定型心绞痛无此表现。
心包炎:
疼痛特点:心包炎引起的胸痛可因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而加重,疼痛性质可为尖锐痛或钝痛。稳定型心绞痛疼痛与体位、呼吸关系不大。
心电图变化:心包炎患者心电图早期广泛导联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T波倒置,随后ST段逐渐恢复,T波逐渐倒置加深呈冠状T,之后T波逐渐恢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与心包炎不同。
心包摩擦音:心包炎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而稳定型心绞痛无此体征。
胸膜炎:
疼痛特点:胸膜炎引起的胸痛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剧。稳定型心绞痛疼痛与呼吸运动关系不明显。
胸部体征:胸膜炎可在相应部位听到胸膜摩擦音,而稳定型心绞痛无此体征。
影像学检查:胸膜炎通过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发现胸膜炎症、胸腔积液等改变,稳定型心绞痛无此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
疼痛特点: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可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疼痛可在进食后加重,可放射至胸骨后、颈部等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感、刺痛等。稳定型心绞痛疼痛一般无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食管pH监测:胃食管反流病通过食管pH监测可发现食管酸反流的证据,而稳定型心绞痛无此异常。
二、不同人群稳定型心绞痛鉴别需考虑的因素
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心绞痛的不典型表现较多见,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在鉴别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除了胸痛相关表现,还需了解是否有其他伴随的非典型症状,结合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综合判断。
女性:
女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有不同于男性的表现,如更多表现为疲劳、气短等非典型症状。在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除了传统的胸痛相关检查外,还需结合女性的心理、内分泌等因素综合分析。例如,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需注意与其他因激素变化相关的胸痛疾病鉴别。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其心血管系统受到的损害可能影响心绞痛的表现。在鉴别诊断时要详细询问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因为吸烟、饮酒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干扰胸痛的鉴别。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影响心肌代谢等,需要与因饮酒相关的心脏损害引起的胸痛进行鉴别。
有病史人群:
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胸痛时,需与冠心病病情变化如心肌梗死等鉴别,同时要考虑到既往治疗对本次胸痛表现的影响。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其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与心绞痛混淆,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区分是呼吸系统疾病还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导致的胸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