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细菌(如沙门菌属、大肠杆菌)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食物过敏、食用刺激性食物)、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副作用)、自身免疫(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肠道缺血)等因素。
一、感染因素导致肠炎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如沙门菌属,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例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进入人体。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会侵袭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且可能存在不良的卫生习惯,更容易因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肠炎。成年人如果经常在外就餐,食用卫生条件不佳的食物,也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一些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当人摄入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定植并产生毒素,损伤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炎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其肠道屏障功能可能减弱,更容易受到大肠杆菌等细菌的侵袭引发肠炎。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情况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肠炎的常见病毒之一,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受损、脱落,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引起腹泻、呕吐等肠炎症状。在寒冷季节,婴幼儿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轮状病毒容易传播。成年人感染轮状病毒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出现腹泻等肠炎表现。
诺如病毒也是导致肠炎的常见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在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诺如病毒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二、非感染因素导致肠炎
(一)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
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例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如果摄入含有牛奶蛋白质的食物,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免疫反应,累及肠道,导致肠道炎症。儿童如果是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在婴儿期就出现症状,如腹泻、呕吐、皮疹等。成年人也可能因食用过敏食物而出现肠炎表现,且可能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可能在食用后数小时内就出现症状。
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肠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增加肠炎的发生风险。
(二)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量使用时,可能会抑制肠道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肠炎。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因此更需注意药物对肠道的影响。
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肠炎,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使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肠道炎症,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时,由于肠道菌群本身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三)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肠炎
如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与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组织,导致肠道出现慢性炎症,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肠炎相关症状。这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较为多见,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自身免疫反应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的炎症、溃疡等。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肠道自身抗原的抗体,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如感染、饮食等可能诱发疾病发作。
(四)其他因素
1.肠道缺血
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可能出现肠道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肠道缺血。肠道缺血会影响肠道黏膜的血液供应,使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肠炎。例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道供血不足时,肠道黏膜会出现缺血性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肠道坏死等严重后果。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群,如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能会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肠道血管,引起肠道缺血性肠炎。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以避免肠道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