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急性肾炎常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血清补体C3降低等,病理有相应特点,治疗以休息对症为主;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有特定临床特征的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血尿严重、肾功能急剧恶化等,有不同血清学指标异常及病理表现,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治疗,不同类型有不同治疗方式,肾衰竭时需肾脏替代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急性肾炎: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略多见,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史。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发病机制多样,可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也可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起病较急,初期常有血尿,约半数患者为肉眼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样等;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可出现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明显,重者可波及全身;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儿童患者相对更易出现高血压表现;肾功能可一过性轻度受损,表现为肌酐轻度升高,经治疗多可恢复。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起病也较急,血尿常更为严重,肉眼血尿多见且程度较重;蛋白尿程度不一,但一般不是最突出表现;水肿较明显且可迅速进展;肾功能急剧恶化,短期内出现少尿或无尿,肌酐进行性升高;高血压较常见,且难以控制;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如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者还会有原发病相关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急性肾炎:尿蛋白+~+++,镜下可见多量红细胞,可见红细胞管型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量不等,镜下大量红细胞,可见红细胞管型,部分患者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时尿液成分改变不典型情况。
肾功能:
急性肾炎:血肌酐可轻度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多呈可逆性;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常呈不可逆性,很快进展至肾衰竭。
血清学检查:
急性肾炎:血清补体C3可降低,于8周内渐恢复正常,此为典型表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血清补体C3多正常,抗GBM抗体阳性(见于抗肾小球基底膜型急进性肾炎)、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见于ANCA相关血管炎型急进性肾炎)等,不同类型有相应特异性血清学指标异常。
四、病理表现
急性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为主,急性期可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多数肾小球(>50%)有新月体形成,即肾小球囊内有大量新月体样细胞团;免疫荧光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抗GBM型可见IgG呈线状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ANCA相关血管炎型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免疫复合物型则有相应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电镜下抗GBM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有断裂、缺损,ANCA相关血管炎型可见系膜区或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等。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针对水肿、高血压可给予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有感染灶时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一般主张在病灶细菌培养阳性时积极应用,无细菌培养时可酌情使用。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女性患者要注意在病情稳定期合理妊娠相关问题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抗GBM型急进性肾炎可采用血浆置换疗法,同时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ANCA相关血管炎型急进性肾炎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复合物型则根据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肾功能变化,对于出现肾衰竭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儿童患者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及治疗原则,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和药物代谢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