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相关指标包括尿蛋白相关(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相关(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糖相关(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压相关指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诊断糖尿病肾病重要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尿蛋白排泄总量,血肌酐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更早评估滤过功能,空腹和餐后血糖与肾病发生发展相关,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且需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各指标控制目标有差异。
一、尿蛋白相关指标
(一)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意义: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往往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ACR能反映尿中白蛋白的排泄情况,通过检测晨尿或随机尿计算得出,正常范围一般小于30mg/g,当ACR在30-300mg/g之间时提示微量白蛋白尿,大于300mg/g则为大量白蛋白尿,大量白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已进展到较严重阶段。不同年龄、性别糖尿病患者该指标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正常范围基本一致,但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需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定期监测ACR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意义:能更准确地反映一段时间内尿中蛋白质的排泄总量。通过收集24小时的尿液,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它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尿蛋白的排泄情况,对于判断糖尿病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比如大量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严重,病情相对较重。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的饮食、运动等可能会影响尿蛋白定量结果,如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导致尿蛋白定量暂时升高,所以在留取24小时尿标本时需要患者注意饮食等因素的控制。
二、肾功能相关指标
(一)血肌酐(Scr)
意义: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肌酐水平会升高。但血肌酐的变化在肾功能损伤早期可能不明显,因为肾脏有较强的代偿功能,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1/3左右时,血肌酐才会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肌酐正常范围不同,一般成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在53-106μmol/L,成年女性在44-97μmol/L,儿童的血肌酐正常范围会根据年龄有所变化。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可能逐渐升高,提示肾功能逐渐减退。
(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意义:eGFR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它是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对于糖尿病患者,eGFR可以更早地发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减退,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受损,不同阶段的eGFR对应不同的肾功能状态,如eGFR小于60ml/(min·1.73m2)且持续超过3个月,提示慢性肾脏病。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肾脏本身的生理变化,eGFR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需要更密切监测。
三、血糖相关指标
(一)空腹血糖
意义:空腹血糖反映的是患者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空腹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高血糖对肾脏血管等的损伤,一般糖尿病肾病患者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7mmol/L左右(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如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略有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更严格控制血糖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但也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二)餐后血糖
意义:餐后血糖升高同样会加重肾脏的负担,监测餐后血糖可以更全面评估血糖控制情况。一般餐后2小时血糖建议控制在10mmol/L左右。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可能影响血糖的代谢等,所以在监测餐后血糖时需要考虑到肾功能对血糖的影响,不同年龄患者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也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如老年患者餐后血糖不宜控制过低,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不良事件。
四、血压相关指标
(一)血压
意义: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加重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监测血压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至关重要,一般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差异,如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可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所以需要更精准地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治疗方案,生活方式中如高盐饮食等会影响血压,所以患者需要注意低盐饮食等以配合血压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