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相关,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和心输出量减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肾性因素包含肾小球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和肾小管间质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肾后性因素有尿路梗阻(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特点,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腹泻、呕吐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儿急性腹泻,若补液不及时,就可能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水分储备减少,肾脏对血容量变化的代偿能力下降,在发热、大量出汗等情况时也易发生血容量不足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血容量不足,但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女性可能因血容量分布改变等情况增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如妊娠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肾脏灌注。
生活方式:长期低盐饮食且水分摄入不足的人,血容量基础较低,在高强度运动大量出汗后,若没有及时补充足够液体,就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影响肾脏血流灌注。
病史因素: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容易出现体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输出量降低较早,易影响肾脏灌注。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随年龄衰退,若合并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心输出量减少的风险更高,更易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无特定性别倾向,但女性在产后若发生大出血等情况,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肾脏血流。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可能损害心肌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增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
病史因素: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下降,肾脏灌注受影响;有肺栓塞病史的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肾脏血流。
肾性因素
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常见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病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患膜性肾病等肾小球疾病时,病情进展可能更易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
性别因素:某些肾小球疾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狼疮性肾炎好发于女性,女性患狼疮性肾炎时,肾脏受累导致肾小球病变,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损伤,增加肾小球疾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女性,患狼疮性肾炎的概率增加,进而易出现肾小球病变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有糖尿病病史多年的患者,易并发糖尿病肾病,属于肾小球疾病范畴,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相对常见,如使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等,由于儿童肾脏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尚未完善,更易受到药物影响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退行性变,对肾毒性物质的易感性增加,在使用肾毒性药物或接触重金属等情况时,更易发生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无特定性别差异,但在自身免疫性肾小管间质疾病中,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发病,如自身免疫性间质性肾炎等,进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易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增加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
病史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干燥综合征等,易并发肾小管间质疾病,从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肾脏间质反复受损,也可逐渐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尿路梗阻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发病率升高,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导致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女性尿路梗阻可能与盆腔肿瘤、妊娠子宫压迫等因素有关,如妊娠后期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无特定生活方式导致尿路梗阻,但长期不规律排尿习惯可能增加尿路梗阻风险,如长期憋尿等。
病史因素:男性有前列腺癌病史时,肿瘤可阻塞尿道导致尿路梗阻;女性有宫颈癌病史,肿瘤侵犯输尿管可引起尿路梗阻,进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