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有多种症状表现,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部正中或脐周隐痛、胀痛等的腹痛,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稀便等的腹泻,偶尔或较重时出现的恶心、呕吐;全身症状有因营养吸收障碍致的乏力、消瘦;还包括食欲减退、腹部胀满等其他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各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
慢性肠胃炎患者的腹痛表现多样,疼痛部位多在腹部正中或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等。一般来说,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轻,可忍受;部分患者疼痛相对明显。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胃肠黏膜的炎症刺激有关,炎症导致胃肠蠕动功能紊乱或黏膜下神经受刺激。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慢性肠胃炎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炎症使得胃肠黏膜的敏感性增高,当进食某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后,疼痛可能会加重。
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慢性肠胃炎腹痛可能更易受饮食影响,且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但仍需关注腹痛的变化情况。
2.腹泻
腹泻是慢性肠胃炎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为稀便、溏便,严重时可呈水样便。腹泻的发生是因为肠道炎症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炎症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加,而吸收功能下降,使得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从而引起腹泻。据统计,约60%-70%的慢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
对于儿童慢性肠胃炎腹泻,需要特别注意防止脱水,因为儿童身体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老年患者腹泻则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水电解质调节能力下降,长期腹泻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恶心、呕吐
部分慢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恶心是一种上腹部不适、欲吐的感觉,呕吐则是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其发生与胃肠炎症引起的胃肠动力紊乱以及炎症刺激相关神经有关。一般来说,轻度的慢性肠胃炎可能偶尔出现恶心,而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呕吐。例如,约30%-40%的慢性肠胃炎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表现,当进食后,由于胃肠炎症影响消化功能,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就容易引发恶心、呕吐。
儿童慢性肠胃炎出现恶心、呕吐时,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老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要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肠梗阻等,因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需要综合判断。
二、全身症状
1.乏力
慢性肠胃炎患者常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长期的胃肠炎症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患者不能从食物中充分摄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乏力症状。一般来说,病情越重,乏力感可能越明显。有研究发现,约50%-60%的慢性肠胃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表现。
不同年龄人群乏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老年患者乏力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走、自理等能力下降。
2.消瘦
长期慢性肠胃炎患者如果营养吸收障碍持续存在,可能会出现消瘦。由于胃肠黏膜受损,消化和吸收功能减退,患者虽然进食,但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导致体重逐渐下降。例如,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肠胃炎患者,体重可能会在数月内下降5%-10%甚至更多。
儿童慢性肠胃炎导致的消瘦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老年患者消瘦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其他表现
1.食欲减退
慢性肠胃炎患者往往食欲减退,这与胃肠炎症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炎症使得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导致患者进食后没有明显的饥饿感,对食物的兴趣降低。大约有40%-50%的慢性肠胃炎患者存在食欲减退的情况。
儿童食欲减退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营养摄入,需要家长关注孩子的饮食情况,通过调整食物种类、烹饪方式等提高孩子的食欲;老年患者食欲减退可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需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营养供应。
2.腹部不适
除了腹痛外,患者还可能有腹部的其他不适感觉,如腹部胀满感。这是因为胃肠炎症影响了胃肠的正常排空功能,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气等,导致腹部胀满。约30%-40%的慢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满不适的感觉。
不同年龄人群腹部不适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不同,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腹部胀满,而是表现为哭闹、拒食等;老年患者腹部胀满可能会被忽视,但长期的腹部胀满会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