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休息运动、作息规律;饮食要合理控制蛋白质、盐、水分摄入;要定期监测病情并遵医嘱就医;还要调节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以利于病情控制。
一、生活方式调理
1.休息与运动
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充足的休息非常重要。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一般休息2-3个月,待病情稳定、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劳累可能会加重病情。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左右,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以运动后不感到明显疲劳为宜。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监督其避免过度玩耍,保证充足睡眠,年龄较小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在12-14小时左右,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减少,但也不应少于10小时。
2.作息规律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则根据年龄有不同要求,婴幼儿需更长时间睡眠。对于患有慢性肾炎的女性患者,要注意经期作息的调整,避免经期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以维持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利于病情稳定;男性患者也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因生活不规律影响病情。
二、饮食调理
1.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一般来说,慢性肾炎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宜控制在0.8-1.0g/kg体重。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应占一定比例,约占蛋白质摄入总量的50%以上。因为优质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丰富,生理价值高,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优质蛋白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但也不能过多,以免加重肾脏负担。例如,一个体重30kg的儿童,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24-30g左右,其中优质蛋白应占12-15g左右。
2.盐的摄入
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少于3g。过多的盐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对于伴有水肿和高血压的慢性肾炎患者,更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例如,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儿童患者的口味相对清淡,家长在烹饪时应注意少放盐,可通过添加其他调味品来增加食物口感,如使用醋、柠檬汁等。
3.水分摄入
水分摄入要根据尿量情况调整。若尿量正常,无水肿,一般不需要严格限水,但也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若有水肿或少尿,应适当限制水分摄入,每日进水量约为前一日尿量加上500ml左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的水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根据尿量和口渴情况适当调整水分摄入,避免因水分摄入不当加重肾脏负担或导致水肿加重。
三、病情监测与就医管理
1.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一般建议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尿常规,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如血压是否控制稳定、尿蛋白是否增加、肾功能是否减退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检查的配合工作,定期带孩子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2.就医管理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复诊。如果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如水肿明显加重、尿量显著减少、血压突然升高、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对于患有慢性肾炎的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由于妊娠会加重肾脏负担,更要密切监测病情,定期到肾内科和妇产科进行联合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和妊娠相关的管理措施;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病情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病情监测和就医,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四、心理调节
1.情绪影响
慢性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病情的转归。因此,患者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让孩子感受到疾病带来的过大心理压力,例如通过讲有趣的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保持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
2.心理支持
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心理支持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成年患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或线上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对于儿童患者,心理医生可能会采用更适合儿童的游戏治疗、绘画治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