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轻至中度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肾小球疾病,有血尿、蛋白尿表现,病因与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相关,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观察,预后大多良好但部分可进展,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长期随访配合治疗以维持肾功能正常、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血尿:可为单纯性血尿,也可伴有蛋白尿。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相差显微镜检查显示变形红细胞尿。不同年龄人群中,血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患者血尿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表达症状的能力相对较弱。例如一些学龄前期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尿液颜色无明显异常,但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异常。
蛋白尿:尿蛋白量一般较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克,以白蛋白为主。不同年龄阶段蛋白尿程度可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成人和儿童在蛋白尿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儿童长期少量蛋白尿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关,如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此外,某些继发性因素也可能导致隐匿性肾小球肾炎,不过相对较少见。例如感染可能是一个诱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会诱发肾小球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但感染并非直接致病原因,而是触发了已存在的肾小球病变相关的免疫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补体等免疫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从而出现血尿和蛋白尿。例如在IgA肾病中,循环中的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引发系膜细胞增殖和炎症介质释放,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引起血尿和蛋白尿。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发病前有无感染史、家族中有无肾脏疾病患者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出生史、生长发育情况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肾脏的先天性因素。例如询问儿童患者母亲孕期有无特殊情况,如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与儿童肾脏疾病的发生有关。
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压通常正常。但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儿童患者,因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在病程中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及时发现血压异常有助于早期干预。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尿,相差显微镜检查明确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源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蛋白尿程度。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在正常范围。不同年龄儿童的肾功能指标参考范围不同,需要依据儿童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婴儿和年长儿的血肌酐正常范围就有差异,医生需要根据儿童具体年龄来准确评估肾功能。
其他检查:如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明确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可考虑肾活检,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例如当患者蛋白尿持续不缓解、血尿程度加重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治疗及预后
治疗: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主要是定期随访观察,保护肾功能,避免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稳定。例如避免儿童过度劳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饮食上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但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肾功能可长期维持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逐渐进展为慢性肾炎等其他更严重的肾脏疾病。预后与病理类型、蛋白尿程度、血尿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IgA肾病中一些病理类型较轻的患者预后较好,而病理类型较重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的预后一般也与成人相似,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其生长发育和肾功能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家长更加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的代偿能力和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家长要注意让孩子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饮食中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适量,既不能过少影响生长发育,也不能过多加重肾脏负担。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也要注意避免劳累、感染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对肾脏疾病有一定影响。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建议,以最大程度地维持肾功能正常,提高生活质量。



